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自然—材料学》:自组装纳米结构性能超越骨骼

2007.7.12

    我们知道,鸟类的骨骼和树木的树干结构都经过了长期的自然进化,才达到强度和密度的完美平衡。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自组装纳米结构能够超越这些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在更加多孔的同时,又不会过于降低强度。相关论文发表在6月的《自然—材料学》上。
 
进项该项研究的是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新墨西哥大学、凯斯西储大学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项目负责人Jeff Brinker表示,“微电子学和膜技术领域往往需要既多孔又坚固的材料,而新的研究成果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所谓自组装,一般是指原子、分子或纳米材料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在衬底上自发地排列成一维、二维甚至三维的稳定有序的空间结构。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拉曼分光研究发现,人工方法使硅薄膜结构更加多孔的同时也会使孔壁厚度变得更薄(不到2纳米),重新排列后的硅结构也会变得更加紧密和坚固。
 
此前有研究证实,自然界最优化的骨骼的强度会按照密度平方的比例发生变化,而最新的研究表明,自组装纳米材料孔性的增加对劲度模量(stiffness modulus)的影响更小。尤其当纳米材料的孔是立方体结构时,劲度模量会随着自身密度的平方根变化。
 
Brinker表示,“我们的研究证实,纳米材料孔的结构和大小都会对它的劲度模量产生影响。其中,立方体结构比六边形结构坚固,而六边形结构又比圆柱状结构坚固。对同一种结构而言,孔性增加会导致劲度模量减小,但是减小程度要优于自然进化材料。”
 
新的发现有望改善硅材料在膜技术、分子传感器、微电子学器件等方面的表现。
 

图片说明:下面是硅材料多孔纳米结构的显微图,上面是该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片来源: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

更多信息(英文)
 
《自然—材料学》论文摘要
 
Jeff Brinker研究小组主页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