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PM2.5将不再是“被传说”的指标

2011.11.23

减排污染物才是硬道理

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所关注的话题

  ■保护公众健康是这次标准修订工作最重要的原则和目的,鼓励各地主动提前实施新标准。

  ■目前为止,全国尚未有一个省份制订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权长期空置。

  ■机动车污染已经成为国内大中城市的主要污染贡献者。油品滞后、好车用差油不仅对低排放车造成损害,还会严重影响污染减排效果和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

  今年10月底以来,北京频繁被灰霾笼罩。

  被多方关注和猜测的PM2.5浓度值终于要迎来官方版了。11月16日起,各方高度关注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始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臭氧(8小时浓度)被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有媒体直言,PM2.5将不再是“被传说”的指标。

  今年10月底以来,北京频繁被灰霾笼罩,现行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与人们主观感受的矛盾凸显,而灰霾的元凶之一PM2.5也成为焦点。这种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开始被高度关注,何时官方才能公布其监测数据也成为热议的焦点。

  空气质量标准该修订了

  API指数评价因子不全,已不适应我国当前复合型污染的空气污染形势,公众主观感受与监测数据差异较大

  虽然是灰霾天气,但依据现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却是“轻微污染”,主观感受与监测数据的巨大差异让公众疑虑重重。10月22 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微博上转发了一张手机截图,图中显示了来自美国大使馆的PM2.5监测数据。一时间,美国大使馆与北京市环保局关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打架”的问题占据媒体重要位置。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但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发生了变化,由煤烟型污染转变为复合型污染。在PM10和总悬浮物污染还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和臭氧污染加剧,灰霾现象频繁发生,能见度降低。监测数据也显示,上述地区每年灰霾频次超过100天,个别地区甚至超过200天。

  据介绍,PM2.5、臭氧等污染物是造成灰霾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现行空气污染指数(API)的评价指标只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颗粒物 (PM10)三项,评价因子不全面造成监测结果与公众主观感受的巨大差异。这也说明,现行API指数已不适应我国当前复合型污染的空气污染形势,无法全面表征空气质量状况。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的微博近日也分外热闹,灰霾、PM2.5是网友质疑的焦点。杜少中通过微博回复说,“监测和公布PM2.5都是环境保护部和各地方计划中正在进行的事,据我了解这一进程正在加快。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十分期待结果。”

  据了解,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开始了PM2.5的监测工作。2007年开始,全国范围的臭氧和灰霾试点监测工作陆续展开。经过近年的试点和总结,积累了必要的数据和经验。有消息称,京沪穗地区有望在明年开始公布PM2.5的监测数据。

  根据最新公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这一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两种提前实施方式:一种是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指定部分地区提前实施本标准;另一种方式是,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和区域环境保护需要自愿提前实施本标准。

  据介绍,我国法律赋予了地方政府制定更严格的地方标准的权力。但目前为止,全国尚未有一个省份制订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权长期空置。

  环境管理向质量标准考核过渡

  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标准,PM10和PM2.5的短期或长期暴露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健康效应,此次修订也加严了PM10的标准限值

  “此次标准修订将保护公众健康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这是此次标准修订工作最重要的原则和目的。”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向记者强调。

  他告诉记者,根据国际经验,环境保护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常经历3个发展阶段:以污染物控制为核心、以环境质量标准考核为核心和以风险防范为核心。我国目前正处于以污染物控制为核心的管理阶段,随着经济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正在向以质量标准考核为核心的环境管理阶段过渡。

  “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节点,标准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而质量标准又是所有环保标准的基石。这个标准的变动,实际上意味着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在向以质量标准考核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发展。”赵英民说。

  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获得中国医学界最高规格的个人奖项――吴阶平医学奖,在获奖感言中再次呼吁公布PM2.5值,督促政府部门共同治理灰霾,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他说:“PM2.5可直接进入肺泡,对肺部影响大,容易引起肺部疾病。因此,每到灰霾天气,医院呼吸道病人就会多起来,感染者也增加。”

  由于PM2.5与人体健康和能见度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控制的污染物项目,长远来看,也应该是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属于标准中的一般项目。目前我国主要是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山东半岛、辽宁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武汉城市圈)、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等地区城市群PM2.5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国家有关政策也要求上述地区在“十二五”期间加强PM2.5污染防治,从我国大气质量管理的角度要求在标准中增加PM2.5项目的呼声很高。

  考虑到目前我国一些区域迫切需要开展PM2.5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与管理工作,为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的需求,在此次标准修订的一般项目中增加PM2.5,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标准。

  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范围很广,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肺癌死亡率增加等。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从保护人体健康出发,考虑到各国环境空气质量差异,提出指导值和三个过渡期目标,为各国制定本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提供参考。综合考虑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环境管理需求,将其第1阶段和第3阶段过渡期目标值分别作为此次标准的二级和一级浓度限值。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颗粒物PM10和PM2.5的短期或长期暴露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健康效应,但是因为PM2.5能进入呼吸系统,危害更大。我国在多个城市的灰霾试点监测结果表明,环境空气中PM2.5与PM10浓度的比例在40.4%~69.9%之间,平均为50%。

  赵英民强调,谈到可吸入颗粒物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不是只有PM2.5,还应该包括PM10,“我们这么多年控制PM10,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标准要求还偏松,所以此次修订也加严了PM10的标准限值。”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二次征求意见稿的评价要求,将会缩小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主观感受的差异,但同时各地达标比例和达标天数将会有一定的下降。但这不是环境空气质量本身恶化了,而是因为标准收紧和要求提高造成的降低。

  重要的不是测量而是治理

  机动车污染防控、施工扬尘遗撒管理、工业大气污染物减排……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公布PM2.5监测数据,将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起到促进作用,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减排相关污染物才是硬道理,只有排放减少了,污染物浓度降低了,周围生态环境好转了,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比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17亿辆,机动车污染已经成为国内大中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贡献者。

  就在此次征求意见稿公布前一天,一位基层环保局长向记者抱怨,不管是氮氧化物还是PM2.5,城市中最大的排放源头都是机动车,可推进机动车污染减排的工作非常困难,因为保有量在不断增加,而油品品质却迟迟不能提高。

  一般来说,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是实现新增机动车污染减排的重要措施,但更高要求的机动车排放标准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在用机动车排放能否减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燃油品质的提升。长期以来,我国汽车燃油品质一直落后于汽车排放技术进步和排放标准。

  由于国Ⅳ车用燃油标准尚未出台,无法确保在全国范围内供应相应的车用燃油,给全面实施国Ⅳ标准带来一定困难。环境保护部在去年年末致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第四阶段重型柴油车排放标准的实施时间推迟了一年;将第四阶段轻型柴油车排放标准的实施日期推迟了两年。

  油品先行是欧美国家控制机动车污染的成功经验之一,因为实验表明,改用符合国Ⅳ排放标准的燃油后,在用车的污染排放强度将下降10%左右。在汽车污染严重的城市,全面供应清洁燃油,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车用汽油》标准直到今年5月才发布,比排放标准晚了6年,还设置了3年过渡期,也就是要在2014年才能实现全国供应国Ⅳ车用汽油。原定于今年7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供应国Ⅲ标准柴油,但现状是除北京、上海外,国内各省市加油站依然在销售普通柴油。据称,国Ⅳ柴油标准仍在编制过程中。而油品滞后、好车用差油不仅会对低排放车造成损害,还会严重影响污染减排效果和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

  此外,建筑工地和道路遗撒的有效管理、各类工业大气污染物的减排等工作的成败都将直接影响PM2.5和PM10的控制效果。

  “你测或者不测,PM2.5就在那里。”这是媒体对于PM2.5监测问题的调侃,但要切实改善空气质量,还百姓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还需要找准“污染源”,切实行动起来。国际经验表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