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信息不对称 是当前食安治理的大问题

2018.8.23

  随着丰收季节的到来,各类食品谣言再次“卷土重来”。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就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等问题接受采访时表示,近10年,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信息不对称导致民众对这一进步的感知没有明显变化,成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大问题。为此,陈君石建议,建立有效的食品信息交流机制,全面宣传包括食品安全、营养、健康以及食物搭配等在内的食品信息。

  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陈君石介绍,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引起政府、企业和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10年来,政府治理和食品生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短短6年后又重新修订。修订的亮点是从指导思想上把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预防。政府部门法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乃至整个监管体系建设都有了很大进步。就标准而言,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

  陈君石认为,假如说食品安全主要是公共卫生问题,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为主要判断标准,那么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显然应该是食源性疾病,而不是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陈君石表示,自己曾请同事寻找因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中毒或死亡的例子,最后没有找到。食品安全法中关于食品安全事故的条款,指的就是食源性疾病,就是吃东西拉肚子,生病、中毒甚至死亡。食源性疾病并没有被相关部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对于政府来说,舆论压力大的问题才是重点。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的重点工作是食源性疾病,他们判断的标准是健康,而不是舆论压力。到目前为止,美国每年还有4800万人次发生食源性疾病。以此推测,中国每年至少有两三亿人得食源性疾病,可以说,食源性疾病才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正确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现实生活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的事例通常引起民众高度关注,陈君石表示,“在食品里添加任何东西都是不对的,甚至于食盐加碘都有问题”这一观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食品添加剂获批要经过非常漫长的过程,用于哪些食物、用量是多少都是有规定的。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商店里也不会有琳琅满目的食品。农药也一样,其种类和用量农业部门都是有明文规定的。因此,只要按规定使用,就是安全的。过量使用当然是不应该的,但不能因为存在过量问题,就把“脏水”和“小孩”一块泼掉。人天生具有新陈代谢功能,吃进一点食品添加剂是不会造成损害的。无添加的有机食品产量很低,不是解决食品安全的方向,粮食安全摆在第一位的是食品供应。有机食品价格起码是非有机食品的5—8倍,美国也只有5%的人吃有机食品。

  陈君石介绍,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这是国际共识。我国把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二者在食品安全责任上并列第一。然而,消费者诉求与现实情况有很大矛盾。这是由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的,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

  食品信息交流是一个全新的理念

  陈君石表示,10年来,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企业也有很大变化,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感知没有明显变化。这是食品安全方面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消费者不断接收来自主流媒体、身边亲友的各类消息,现在又多了互联网和自媒体。互联网和自媒体经常传播食品方面的负面信息,使消费者产生了“中国的食品不安全”的感知,乃至恐慌。有社会学家认为,这些不科学的信息带给消费者的伤害远远大于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

  “同样的食品安全谣言是不断重复出现的。比如说,有传言认为西瓜甜是因为打了甜味剂,我同事去年在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做了一个实验,当场给西瓜打针,结果切开后发现西瓜坏了,所以给西瓜打针是不可能的事,但就是有人相信。”信息不对称是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很大的问题,消费者得到的大部分都是误导的信息,陈君石认为。

  提到解决措施,陈君石表示,我国针对谣言有相应的管理条例。辟谣是必要的,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让谣言没有生存空间,提高民众的谣言识别能力需要一个过程。发达国家都有风险交流的专门机构。我国食品安全的主管部门有好几个,只有市场监管总局下面的一个处分管风险交流,其他部门都没有。政府没有把风险交流放在重要位置。也有一些学术团体做科普宣传,但与百姓需求、自媒体的力度相比差距太大。建议将单纯的风险交流转变为广泛的信息交流。风险本身就是负面的,人们可以接受坐飞机的风险,但不能接受食品的任何风险。零风险在食品和其他事物中一样,都不存在。

  食品信息交流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要有机构、资源、投入,相关方面都要参与交流,陈君石强调。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