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心血管病常见用药误区(三)

2021.9.08

(4)因冠心病患者属于高危者,LDL-C和TG混合型升高,故使用目前证据较早、而且比较强效安全的辛伐他汀来全面调脂达标,并选择较合适的剂量;合用以降低TG为主的-3脂肪酸,同时采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来配合之。

  (5)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除上述“三高”达标外,还要使血压和心律尽快达标,一般情况下,血压应该<120~130/70~80毫米汞柱,心律50~60次/分左右。但应随时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情况及其变化来合理调药。

  (6)某些个体化倾向较大的药物,用药剂量需因人、因时、因病情变化而异。譬如,β受体阻滞剂(BB),起始剂量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进行剂量滴定(titration)至目标剂量。

  若无禁忌证、慎用情况或并存较高的用药风险时,可根据病情选用的起始剂量可较高一些,常见于不稳定性心绞痛、一直服用较大量BB者、中青年患者、心脏功能尚可,以及急需尽快使血压、心律达标的情况等。

  (7)原来服用较大剂量的、以劳力型为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以增加BB的原剂量,在血动学稳定的前提下,甚至可以使其心律控制至50次/分,还应综合控制其病因、诱因,评估介入或搭桥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因大面积心肌梗死导致心功能较差、体重较轻、年龄较大、以前对BB的耐受量较小、血压及心律接近低限等等,可按上述剂量减半或减慢加量的幅度、速度。

  (8)合并颈椎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时,可在规范应用“ABCDE”的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同时,辅助治疗相应的合并症,或者合用一些芳香开窍类的中成药及合适的镇静药,“标本皆治”。

  (9)对于合并症状较重的功能性心血管症的患者,同时合用非药物疗法及改善心理状态很有必要。但不必静脉输注一些无循证医学证据的液体,这样做既无肯定疗效,又有可能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10)值得强调的是,规范的临床诊治路径,应该是清清楚楚诊断与评估后,再明明白白用药。并且应注意药物与非药物间,生理与心理间、中药与西药间,以及保持各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医患关系的和谐等方面相互结合。根据循证医学建立和践行规范的临床诊治路径,确保科学诊断,合理用药。

  九、用药速度及浓度不合理

  病例摘要

  患者,男,38岁,阵发性心动过速3年,发作1小时。症状在劳累及休息时均发作,每次持续几十分钟,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无晕厥。以前曾有1次心电图(ECG)捕捉到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性改变,平时ECG无异常。心脏超声各心室腔径正常,心功能正常。吸烟史15年。否认其他病史。

  外院诊治: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前用药史:发作时采用普罗帕酮注射液70毫克再以20毫升液体稀释,10分钟后缓慢地静脉内推入;或者有时静脉内注射三磷酸腺苷(ATP),不稀释推注,且在几秒钟内完成,也无立即继以适量液体冲洗注射。效果均不理想,1月来发作次数增频、延长。

  就诊查体:血压130/86毫米汞柱,心律180次/分;ECG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其余无异常发现。

  本院临床诊断: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型?)。

  诊治过程:入院后立即予心电监测(除颤器示波)和血压监测,开放静脉液路。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毫克,原液不稀释,注射时间5分钟。 15分钟后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仍未终止,抽取普罗帕酮70毫克重复静脉注射,当注射一半时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遂停止注射。

  患者住院3天后,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采用ATP20毫克静注后, 立即注射5~10毫升生理盐水冲洗,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终止。

  两天后,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成功,且证实了入院诊断。

  病例分析与点评

  (1)该患者诊断明确,但室上速部位仅仅是靠体表心电图做初步估计,确诊还需行心导管电生理检查,并准确定位后才能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2)某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利多卡因、维拉帕米、地尔硫卓、胺碘酮等,若需快速注射(bolus),一般以5~10毫升液体稀释。有些药物不需稀释,如普罗帕酮等;还有些药物静注后需立即注射5~10毫升液体冲洗,如ATP等。另外ATP半衰期为半分钟左右,推注速度要求几秒钟内完成。

  (3)大多数bolus注射时间以3~5分钟为宜,过短可能会引起某些不良反应或引发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注射时间过长,单位时间内的有效浓度过低,其bolus效应可能体现不出来。例如上述普罗帕酮稀释后浓度过低,且静脉注射速度过慢,效果往往不理想。然而,我们也遇到过有人在不到1分钟内就静注利多卡因100毫克而引起惊厥和抽搐的情况。

  (4)有些药物浓度过高时,静脉用药时对血管的**作用较强。例如国际大规模多中心试验CREAT研究所用的心肌激化液,500毫升液体中包含葡萄糖125克、胰岛素25IU、氯化钾3克。为避免或减轻对静脉血管的**作用,可采用以下方法:经深静脉输入,或用长套管,也可同时开放两条静脉通路、每条通路的滴速减半,等等。

  (5)一般来说,对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住院等待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5天内尽量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用半衰期极短的药物,如ATP;也可以采用食道调搏等超速起搏性抑制之。

  (6)抗心律失常的静脉用药,要掌握“三点一线”:严密观察病人情况、心电监测情况、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静脉给药的情况:包括浓度、速度和用药总量等。既要尽快纠正心律失常,又要规避药物不良反应。

  (7)病情平稳后,要进一步规范用药,配合非药物疗法,有效预防心律失常,并科学评价后续治疗:药物、介入或外科手术等。

  (8)常见心血管慢性病中的一般用药原则为“急性期用半衰期短的药物,以尽快达标;慢性期选用半衰期长的药物,以平稳保持有效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并增加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宜用药物预防。

  (9)半衰期短的药物静脉滴定的同时,要口服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保证疗效平稳过渡。为避免血药浓度波动不平稳或者剂量与病情变化不匹配,需滴定的静脉用药最好不用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有些急性心血管病,在最初住院期,为便于尽快调整至合适的剂量,也可先用半衰期较短的口服药,待平稳后再换用长效药物。

  (10)要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规律性,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治疗目标,才能更安全、有效地用药。半衰期较短的药物,应该每日多服几次(2~3次或以上)。一般经过5个半衰期能消除95%的药物浓度,经过7个半衰期消除99%的药物浓度。对于合并肝、肾功能不良者,应避免大量应用主要在相应器官代谢的药物。

  (11)以药效学变化规律为参考,个性化选药,动态化调整。选择个性化服药时间,更适合于那些临床指标变化特殊的患者。例如某些心绞痛患者,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中发病较多,最好在其易发时间前加上药物吸收及其起效的时间,合理提前给药。

  十、用药间隔不合理

  病例摘要

  病例分析与点评

  患者女性,55岁。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5年,PCI(裸支架1枚)后6个月。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最高血压180/110毫米汞柱, 近期血压不平稳,波动于120~170/70~100毫米汞柱,否认糖尿病及“慢支”等病史。吸烟10年,已戒半年。

  体检:血压170/90毫米汞柱、心律100次/分,腰围85厘米。听诊双肺无罗音。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空腹血糖6.6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HbA1c)6.8%;血钾3.5毫摩尔/升;血脂:LDL-C130毫克/分升, TG180毫克/分升, HDL-C 35毫克/分升。平板运动试验阴性。

  诊断: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PCI后;高血压3级,极高危患者;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

  外院治疗:复方罗布麻1片,每日两次;卡托普利12.5毫克,每日两次;氨氯地平5毫克,隔日一次;阿司匹林50毫克,每日一次;阿替罗尔12.5毫克,每日两次;洛伐他汀20毫克,每晚一次。

  本院治疗:阿司匹林100毫克,每日一次;美托洛尔25毫克,每日三次;阿托伐他汀20毫克,每晚一次;替米沙坦80毫克,每日一次(中午);氢**12.5毫克,每日一次(中午);氨氯地平5毫克,每日一次(早上);健康教育,定期复查。

  经治疗1个月后,患者血压130/80毫米汞柱,心律64次/分,LDL-C100毫克/分升,TG150毫克/分升, HDL-C45毫克/分升,血糖5.6毫摩尔/升。嘱其门诊定期随访。

  病例分析与点评

  (1)应该患者为稳定型心绞痛,同时合并血压控制不稳定,血脂未达标,而且为代谢综合征。但在服药状态下平板运动试验阴性(-)。故上述“ABCDE”方案兼顾“五达标”是最合理的防止措施。

  (2)在冠心病长期用药方案中, A、B、C、D、E疗法包括A:阿司匹林,75毫克(稳定时)或≥150毫克(不稳定时);氯吡格雷(药物支架术后>1年或ACS后);ACEI/ARB类药物;(低分子)肝素抗凝(ACS);B:β受体阻滞剂,血压控制至理想水平;C:他汀类调脂药物,彻底戒烟;D:控制糖尿病,合理膳食;E: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氧性的适量体力运动。

  (3)五达标:使血压、心律、血糖及血脂达标的同时,指导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使体重达标。对高危患者,用他汀类药物使LDL-C达标(<2.6毫摩尔/升),其次使TG(<1.7毫摩尔/升)和HDL-C(>1.03毫摩尔/升)全面达标。

  (4)应该患者心绞痛为稳定型,运动试验阴性等,故此时暂无行介入诊治的必要性。

  (5)替米沙坦用于高血压治疗,既可24小时平稳降压,又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代谢综合征,还可能对冠心病有一定的二级预防作用。加用降压药的最佳配角小剂量氢**,并配合半衰期最长的、临床试验的有益证据不少的降压药氨氯地平,使血压平稳达标。

  (6)值得强调的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不推荐隔日服降压药。尤其对中青年及肝肾功能正常者,更应每日一次用药,而个别快代谢型患者还有可能需加服次数,才能维持疗效平稳。若需要调药时,宁可减量、不可漏服或减少次数。

  (7)对于慢性高血压患者,为服用方便、平稳降压以及长期保护靶器官,最好服用半衰期长于12小时以上的药物,每日一次,且可增加保持治疗的顺从性。故提倡应用药物浓度的谷值/峰值大于50%的抗高血压长效药,以保持疗效平稳。本例所用的两个降压主药的半衰期较长。

  (8)有些病在急性或不稳定时期,尤其在最初住院期,为便于尽快调整至合适的剂量,也可先用半衰期较短的口服药,待平稳后再换用长效药物。

  (9)选择个性化服药时间,更适合于那些临床指标变化特殊的患者,例如某些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高峰位于某个时段,最好在其高峰时间前加上药物吸收及其起效的时间,来合理提前给药。

  (10)要24小时平稳降压,避免大起大落或者有时降得过低的情况,故应避免两个强效的降压主药同时一块儿服用,正如本例中的替米沙坦与氨氯地平之间最好隔半天服用。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