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风险评估

2019.8.22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于9月9日-12日在南京召开。会上,来自南京军区总医院的汪俊军主任围绕“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风险评估”进行讲座。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报道:在1990-2013年间,人口老龄化和增长导致全球心血管死亡增加,仅有中欧和西欧地区在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管理获益可抵消该地区人口学方面的压力。因此加强心血管的健康管理、进行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和个体化危险评估已成为有效预防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关键所在。

 

    遏制心血管疾病高发,最根本的措施在于预防,欧美国家率先制定了相关指南,我国也形成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开始了“重视危险因素、重视预防和重视慢病管理模式、探索的实践”。尽管这些预防政策降低了CVD的死亡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CVD患者的危险因素没有达到控制的目标,因此心血管疾病的初级预防(Primordial prevention)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CVD危险评估与分层是决定采用何种干预措施预防的主要依据。目前经典的CVD危险评估工具为美国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FRS),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在FRS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的SCORE、QRISK、PROCAM危险评分(RRS)和我国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危险评估等模型。然而这些评估体系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不同人群,危险评估工具预测CVD事件的准确性不一;低估了年轻对象的CVD危险;对女性CVD患者认识不足;预测时间短等。

 

    CVD个体化危险评估概念的提出,为具体个体分析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迄今对于CVD个体化风险评估的评估对象的选择、时间及方法尚没有明确指南,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Preclinical Atherosclerosis,PCA)的人群发生CVD的危险远高于正常人群,尽早的检出中低危人群的PCA并进行干预是CVD的初级预防的关键。目前,多种无创的方法可以检出PCA病变,包括对相关生化遗传指标的检测和对动脉功能和结构的评估。如一些脂蛋白和脂代谢相关的指标:以往人们通常关注这些血脂指标“量”的变化,水平的高低,而忽视了一些“质”的改变往往与疾病发生关系更加密切。脂蛋白的“质”通常表现在其颗粒大小、密度、数量、特性、亚型、组成等。此外,还有一些分子遗传学指标,易感基因、DNA甲基化以及微小核糖核酸(miRNA)等。汪主任课题组近年来致力于心血管疾病miRNA的研究,从血脂异常危险分层的角度,筛选、验证与氧化脂蛋白相关的miRNA,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为miRNA成为心血管疾病分子预警和个体化诊断的新指标提供理论基础。

 

  总之,CVD危险评估和预防对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存在着一些不足。进一步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力度,关注对无症状低危人群的早期个体化心血管危险评估,使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在内的以预防为主的干预效果最大化,是心血管疾病防线前移的发展方向。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