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聚焦肿瘤精准医疗热点 第六届P4 China在沪举办

2023.2.23

  2023年2月23-24日,第六届P4 China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大会在上海宝龙艾美酒店顺利召开。P4 China从肿瘤“监管机构、临床检验病理PI、药企、诊断公司”四大视角出发,热议肿瘤早筛/早检、诊断/预后/耐药监测/病理、免疫/靶向药物前瞻研究热点与最新进展。

171857_202302241132301.jpg

  “肿瘤免疫/靶向药物”专场的多位大咖围绕创新Biomarker/转化医学/伴随诊断与药物开发等行业热点,向业界同仁分享最新技术进展与实践案例,聚焦肿瘤药物发展态势与未来趋势。

171857_2023022411332813.jpg

主旨报告:科技创新助力肿瘤精准医学发展

报告人: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提出肿瘤是人类生命健康的巨大危害,不仅对于全球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危害,也是危害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

  詹启敏院士提出精准治疗的概念,从巨大的临床市场需求出发,强调了个性化医疗的重要性。其中,精准预防和早期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关键,分子影像是临床精准医学的关键技术。报告还分享了近年来在分子诊断和靶向药物治疗上的突破和挑战,认为AI+多模态数据指导下的精准诊疗正成为新的肿瘤精准医学模式。

171857_202302241133288.jpg

  主旨报告:生物标志物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中应用的技术指导原则—基于案例的解读

  报告人:宋媛媛,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化药临床一部审评员

  报告介绍了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和分类、开发、在临床试验中应用和重点关注。

  生物标志物可分成六大类:诊断性、预后性、预测性、药效学、安全性、监测性生物标志物。同一生物标志物可能具有不同功能其中,其中预后性生物标志物和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不易区分,当计划基于单臂实验结果发现的生物标志物来富集人群开展后续研究,需充分全面考虑。

  目前生物标志物的开发通常分为5个步骤,以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为案例,说明生物标志物的五个开发步骤“发现差异,提出假设”、“验证分析方案”、“验证生物学效应”、“验证临床样本”、“临床试验确诊”。根据生物标志物的不同功能属性,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景,以预后性和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为例。预后性生物标志物可作为受试者分层和富集人群;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在富集人群时,需考虑采用的是经验证和未经验证的生物标志物,从而采用不同的研究策略。

  在未来,以期通过生物标志物的合理应用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和成功率,鼓励在早期临床试验阶段开展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不断验证并确诊其价值,发挥生物标志物在药物研发生命周期中的作用,精准筛选获益人群,控制患者安全性风险。

171857_2023022411332811.jpg

  流式细胞术在ADC药物研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报告人:徐书琴,碧迪医疗流式应用专家

  流式细胞术应用广泛,包括检测抗原靶标、药物内吞、细胞功能学,药效学及毒性等。报告介绍了BD的Rhapsody :一站式单细胞多组学平台能一次检测四个层次的指标,包含样本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免疫组学、并且能实现混样检测,最大化获取样本信息。流式与单细胞技术的互相验证,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BD也能为其提供标准化全流程解决方案。

  报告还介绍了流式细胞术在ADC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案例:流式和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平台助力发现未知的药物靶标;抗体部分的合成可以通过单个B细胞分选、单细胞VDJ测序来获取目标抗体的全长序;流式细胞术应用于药效评价,抗体Fc介导的ADCC效应和小分子药物介导的抗肿瘤作用等。

171857_202302241133289.jpg

  肿瘤免疫微环境/肿瘤机制及创新免疫治疗靶标研究与转化

  报告人:王平,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报告介绍了肿瘤免疫微环境、肿瘤代谢微环境、肿瘤微环境重塑三个方面。

  肿瘤免疫面临着机制不清,靶点缺乏,手段有限的瓶颈,急需基础研究。而肿瘤细胞内在的免疫逃逸机制,例如CD47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巨噬细胞的吞噬。王平教授通过全基因组筛选调控CD47的新分子,发现QPCTL是一个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isoQC抑制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细胞。

  报告还介绍了营养感应机制,包括胱氨酸缺失诱导新型细胞死亡,胱氨酸转运蛋白SLC7A11作为铁死亡的关键分子,以及发现泛素化修饰调控mTORC1的分子机制,因此去泛素化酶等可能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在肿瘤微环境重塑这一部分,王平教授提到根据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分为冷/热肿瘤,热肿瘤治疗效果较好。

171857_2023022411332812.jpg

  微肿瘤PTC在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的应用和探索

  报告人:尹申意,基石生命首席技术官

  PTC是指原代肿瘤细胞在体外特殊培养条件下自发行成的具有一定3D结构的细胞团。报告指出开发体外肿瘤模型需要从六维指标去衡量,最重要的是肿瘤模型与体内肿瘤的一致性,均一性和可重复性,而三者平衡较难实现。在临床应用层面会很关注培养实效性,此外还有成本经济性和biobank,因此PTC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列举了多个临床应用案例,包括与北大肿瘤季加孚、武爱文团队合作的胃肠肿瘤临床试验,北大人民乳腺外科王殊团队 合作的乳腺癌临床试验,上海胸科医院姜丽岩团队合作的肺癌,通过PTC模型体外检测药物敏感性,可在患者用药之前区分敏感/不敏感的人群。PTC模型检测结果与临床疗效的总体一致率达到90%以上。

171857_2023022411332810.jpg

171857_202302241133281.jpg

Sptlabtech

171857_202302241133282.jpg

百奥智汇

171857_202302241133283.jpg

碧迪

171857_202302241133284.jpg

PacBio

171857_202302241133285.jpg

华大基因

171857_202302241133286.jpg

贝克曼库尔特

171857_202302241133287.jpg

牛津仪器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