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有内涵,也得有颜值 科技期刊封面“美”起来

2022.3.18

  作为科研人员,你会为一个期刊封面“大费周章”吗?

  2021年初,阿根廷科学家佩布罗·马纳维拉收到了一封来自《分子植物》编辑部的邮件,他的一项关于植物miRNA合成的研究将被选为封面文章,同时请他提供封面图片。

  收到邮件后,佩布罗·马纳维拉立即与美国漫画家尼古拉斯·辛克格拉尼联络,想要用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来讲述这个科研故事。在编辑部、作者和漫画家的多次邮件往来后,最终,读者看到了一张有趣的漫画:和蔼可亲的医护人员代表植物miRNA生物合成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育婴室中共同精心呵护植物小宝宝们的诞生和成长。

  这个有趣的封面,让佩布罗·马纳维拉的科研成果“出圈”,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得到了更多关注。该封面近日入选了中国科协“2021年度中国卓越科技期刊十大最美封面”(以下简称“十大最美封面”)。

  从传统的实验图表到中国元素、手绘漫画、摄影作品,甚至刊登个人照片,醒目的科技期刊封面正在成为展示科学、讲述科学、交流科学和激发科学的一个新平台。面对改变,中国科技期刊是否做好了准备?

  科学也需要“颜值”

  一篇科研论文,除了面向科研同行外,往往还要面向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以及社会公众。讲好科研故事,一张精美、有趣、形象的图片可能更胜一筹。

  自2019年中国卓越科技期刊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国产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数据表明,96种期刊进入学科排名前25%,25种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20种期刊位列学科前三,7种期刊跻身学科第一。同时,期刊国际认可度日益提高,引用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海外机构从864个增至9608个,引用来源地由42个国家和地区增长至124个。

  但是,与目前影响力逐渐提升的中国科技期刊不相匹配的是,多数科技期刊关注点仍在选题策划、稿源质量以及栏目设置上,对期刊的外在形象设计却关注不多。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白小晶等人在2019年做的一项调研指出,341 种中国科技期刊中,2018 年按期更换封面的英文期刊占 56%,中文科技期刊按期更换封面图片的比例仅为 37%,相当数量的期刊仍未按期更换封面。

  “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从刊名、色彩、开本到装帧设计与文图铺排,它的连续审美、视觉伴随、阅读陪伴,与任何出版物都不同。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征程中,做美产品与做高品质、做好引领、做优内容、做强传播、做深服务、做大产业应当一体发展、齐头并进。” 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军指出。

  近些年,以《科学》《自然》《细胞》为代表的顶级期刊引领着科技期刊封面的美学表达,中国科技期刊如何在“形象”上奋起直追?

  中国科协举办“十大最美封面”评选活动,也正是为了大力提升卓越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树立我国科技期刊良好形象。

  据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介绍,活动征集初选阶段,按照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原则,133家科技期刊封面入围。在专家评审阶段,评委从封面设计的科学性、艺术美感、封面成果创新价值三方面,对入选终评的封面进行实名投票。

  “这次封面评选活动向公众充分展示了科研之精、科研之趣和科研之美,也更加坚定了科技界和期刊出版界办好我国一流期刊的信心和决心。”刘兴平说。

  “一图”胜“千言”

  科技期刊封面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完美展现,不仅呈现研究成果,还要突出视觉美感。

  《光:科学与应用》入选“十大最美封面”的主图为一颗闪耀着璀璨光芒的碳化硅(SiC)宝石,借用了人们熟知的钻石(金刚石)来表达碳化硅。璀璨的光芒源于SiC优异的非线性性能,这是论文成果的直观的艺术表达,而远处的梳齿状谱表达了论文实现的SiC光学频率梳。

  中国科协“十大最美封面”评选活动评委、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赵迎新说:“《光:科学与应用》的封面让我印象深刻,在评审阶段看到的其他科技封面,也体现了科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的密切联系。”

  同时,摄影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类别,在科技期刊封面上也大量应用。此次评选出的“十大最美封面”中,《中国国家地理》和《中国科学院院刊》均是摄影作品。

  《中国国家地理》展现了219国道绕行库车大峡谷的支线,远山白雪皑皑,近处红层夺目,嶙峋的山体、深切的河谷,公路伴着河流在谷底穿行,河畔的一抹绿洲则为画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中国科学院院刊》的整幅摄影作品符合用好、养好黑土地的专题之义,在构图上,采用“三分法”将近处的黑土地、丰收的场景、远处的天空结合在一起,采用俯瞰视角展现大河湾地区漫坡漫岗的特色地形。在色彩上,丰收的遍地金黄、草原的苍翠欲滴、天空的一碧如洗和土地的乌黑膏腴搭配在一起,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天地相连。在中心聚焦点上,将中科院最新研发的智能农机“鸿鹄T150”试验场景融入农业盛景。

  “这期期刊好似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蓝天、黑土’的丰富视觉表达,体现了科技人的心怀,深藏着‘端牢中国人饭碗’的担当。”李军说。

  赵迎新表示,摄影作品对于科学的表达,除了写实摄影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图片外,还可以通过微观摄影来表现复杂的科学问题。

  赵迎新说:“微观摄影很神奇,例如可以用微观的X光摄影拍摄牙齿的基础结构,带来的效果非常震撼。尤其是人类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微观摄影可以把色彩、空间感、质感表达得非常好。在评选过程中,很多期刊对于微观元素的应用较为生硬,没有进行艺术和故事的表现,应当加以改进。”

  美学表达是个技术活儿

  科技期刊封面的及时更换不仅需要资金投入、具有行业洞察力和学科前瞻性的学科编辑,还需要将科研成果进行恰当美学表现的设计人员。

  《分子植物》常务副主编崔晓峰告诉记者,“国际知名期刊有专门的设计团队,但我们的情况是,大多数的科学家包括科学编辑,没有经过专业的艺术训练,我们只是在平常工作中积累艺术品鉴能力。”

  不过,在《分子植物》的漫画封面刊登后,崔晓峰收获了一份“意外之喜”。“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教授埃德·希梅尔布拉是一位业余漫画家,在看到《分子植物》封面后,主动联系编辑部表达喜欢之情,并表示愿意免费为《分子植物》设计封面。”崔晓峰说。

  在中国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实际运行中,埃德·希梅尔布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

  对比国际知名科技期刊,李军认为,我国科技期刊图片来稿不多、图源不充分的问题突出,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差异,设计师不熟悉期刊内容,也容易产生图文不一、内容不一的现象。

  李军还提到,国内期刊应当充分借鉴色彩运用。国际期刊封面用色基本为撞色与莫兰迪色系,显示了高级感和流行感。此外,刊名的字形和用色还要与封面色调进行搭配,保持与封面色系的协调性。

  打造期刊IP

  目前,国际期刊普遍把刊名与封面共同打造成期刊的IP,在海报、各类宣传页和所有场合广泛使用,强化读者的识别、认知和记忆。

  在李军看来,《光:科学与应用》正在逐渐形成一个辨识度极高的国际美学IP。从创刊第三年起,《光:科学与应用》基于每期的封面文章和封面故事,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展现超越科学故事本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版式上,《光:科学与应用》大胆采用横幅三栏的封面布局,多彩变幻的封面图案与简洁不变的白底蓝色刊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色彩碰撞。

  “在作者、编辑和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光:科学与应用》封面主题突出、色彩鲜明、富有张力、视觉冲击力强、艺术气息浓厚,实现了主题内涵与美术设计的和谐统一。”李军说。

  近些年,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也出现在期刊封面当中。2015年,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Cell以封面文章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季红斌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借用了中国人熟知的孙悟空被炼成火眼金睛的故事。

  无独有偶,入选“十大最美封面”的《科学通报》设计中,也借用了孙悟空这一形象。封面将中国神话中的斗战胜佛孙悟空手拿金箍棒比喻为抗击新冠病毒有中医药特点的“中国方案”,突出色彩对比、突出对抗性,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此外,鹊桥相会、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元素先后登上《分子植物》的封面。“我们力求在传播植物科学的同时,为国内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崔晓峰说。

  李军指出,“十大最美封面”评选,是全国科技期刊的第一次“走秀”。“科技期刊应做到形神俱佳、内外兼修,我们希望更多的中国期刊,从名刊之秀到刊刊之秀,在科学出版的花园里争相斗艳、姹紫嫣红。”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