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实施蹄疾步稳: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全面破除“五唯”

2019.12.05

  2019年11月29日,学校印发《中国农业大学关于公布首批“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聘任人选的通知》(中农大人字〔2019〕35号),262名教师受聘各人才岗位:康绍忠、李德发、任发政、沈建忠、武维华、张福锁(按拼音排序,下同)聘为讲席教授A类,樊胜根、李小云、杨宁聘为讲席教授B类(樊胜根、李小云同时聘为文科讲席教授),白军飞等52位教师聘为领军教授A类,安磊等90位教师聘为领军教授B类,安杰等68位教师聘为青年新星A类,曹一明等43位教师聘为青年新星B类。受聘人员中既有已经功成名就的知名学者,也有初入学校的青年才俊,这样有代表性的人选名单,也是人事处贯彻中央“破五唯”要求,开展主题教育的最新成果。首批聘任人选名单的公布,标志着历时半年的“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个人岗位遴选工作告一段落,圆满收官。

图片.png

  牢记初心使命:人才是第一资源,践行人才强校战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开展人才工作定锚导航。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关于人才定位,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关于发展、人才和创新的关系,他明确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他要求“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习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精彩论述,成为我校开展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回顾中国农业大学的发展历程,我校具有深厚的人才积淀,人才在不同时期都引领了学校的发展步伐。1956年,国家确定被誉为“学术地位的最高标尺”的一级教授共234人,其中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186人,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戴芳澜、俞大绂、林传光、沈其益、周明牂、陆近仁、李连捷、黄瑞纶、娄成后、熊大仕等10人入选,人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名,仅次于北京大学。正是因为学校深厚的人才积淀,1956年中央首次确定全国性重点大学(全国仅6所),中国农业大学就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医学院一起入选,六居其一,何其荣光。

  197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石元春、辛德惠等农大师生奔赴河北曲周开展“改土治碱”,并立下“不治好盐碱就不回家”的豪言壮志,持续28年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科技大会战,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农业综合治理”1993年荣获全国高校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誉为中国农业的“两弹一星”,石元春和辛德惠两位老师当选院士,并形成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永恒“曲周精神”。期间,我校1984年入选了“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全国仅15所)、1991年入选了“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全国仅14所)。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回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农大人念兹在兹、强农兴农的波澜壮阔奋斗史,历史和实践有力地表明:人才工作极端重要,人才发展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人才强则学校强。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初心使命:人才是第一资源,践行人才强校战略,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学校谋篇布局:改革人才发展机制,实现人才优先发展

  2017年9月“双一流”高校名单公布后,“得人才者,得双一流”,各高校纷纷将人才强校列为学校发展主战略、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才投入,提高人才待遇,高校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党委审时度势,将人才强校工程列入“5+1工程”,确定2018年为“人才强校年”,并在2018年年初率先启动“315”人才引进工程,2018年至今已评议通过约300名各层次人才,办理入职手续232人,人才引进取得良好开局,并在全校范围形成共识。

  与此同时,我校人才师资队伍存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在人才评价上还存在“唯帽子”现象,对人才的支持比较少,缺乏工作支持和团队支持,国字号人才及国字号青年人才规模较小,人才队伍特别是青年人才人心不稳,存在流失风险等等问题。原有的人才评价、资源配置、培育机制、人才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学校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为破解人才队伍建设难题,2018年10月,学校着手启动校内人才培育支持计划,实施“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工程,将“2115”人才培育发展支持工程与“315”人才引进工程作为学校推进人才强校的重要抓手,外引内培,引育并举,协同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为准确把脉人才培育支持关键问题,广泛凝聚教职工共识,人事处走访调研了全校各学院负责人,访谈了5位院士,组织了青年人才、副教授、讲师等多场专题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调研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兄弟高校做法,根据上级文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拟定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管理办法》和《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实施细则》。

  “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包括个人和团队两种支持类型,其使命是“振兴三农、振兴农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师德高尚、学术卓越的学术大师、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及创新团队;其核心是破除“五唯”,突出业绩贡献导向,构建科学人才评价遴选体系,集中资源办大事,为人才和团队提供职称聘任、学术推荐权、学术导师、团队自主建设经费、进人指标、团队助理等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精准化、个性化发展支持;其关键是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构建开放的人才体系和科学的退出机制;其特色是强化团队凝聚,建立学术荣誉体系,传承农大精神和情怀。通过改革人才评价方式,改革资源配置方式,让对三农和农大的贡献成为配置各类资源的核心因素,引导人财物资源向人才和团队有序集聚,激发人才创新能力,提高人才效能,形成人才制度优势。

  学校校长办公会第2019-05次会议审议通过上述文件,确定由人事处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启动2019年“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首次聘任工作。2019年5月25日,学校荣聘首批讲席教授,并正式启动“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

  2019年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背景下,学校启动实施“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给予厚望,富有深意。本计划受到了教职工的高度肯定,有资深老师感叹“这个计划应该是过去20年来学校出台的最重要的人才培育支持计划,也将影响未来20年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蹄疾步稳: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全面破除“五唯”

  “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要落地落实,第一步是“选人”。根据习总书记“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人才评价管理制度”讲话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文件,在人才评价上首要任务就是破除“五唯”,原来没做过,具体如何做?经过系统设计和探索,通过推行代表作制度、实行分类评价、引入校外同行评议、强化师德审查等一整套学术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初步解决了破除“五唯”后的学术评价问题。

  在申报环节,实现“一不三简化”。各类岗位仅约定师德、职业规范和年龄条件等基本要求,不再制定各类岗位具体量化申报条件;简化审批表,不需个人填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信息;简化业绩填报信息,不需填写具体业绩信息,采取菜单式分类填报,其他重要成果可个人补充;简化证明材料,凡各职能部门掌握具体信息的各类人才、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教学科研奖励等均不再要求申报者本人提供证明材料。

  在组织环节,做到“广宣讲全动员”。为帮助学院和广大一线教师深入理解“计划”,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宣讲“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促进全校专技教师关注、了解并积极申报。5月28日至6月5日,学校召开工作部署会议,在东西校区组织四场“计划”宣讲会,赴动科、经管等4个学院进行专场宣讲。另外,人事处印制了1000份“计划”宣传折页、有关问题说明书,并在校园网、人事处网页上设立“计划”专题栏目、公布咨询电话和邮箱。为鼓励特殊人才脱颖而出,除了传统的单位推荐申报方式,还专门开辟了专家推荐申报方式。经过动员,全校共有450余名教职工报名“计划”,经学院推荐上报,344名教师申报领军教授A类、领军教授B类和青年新星A类个人岗位。个人报名且通过单位推荐的专任教师人数约占全体教师20%,报名教职工中约20%教师有人才头衔,80%没有人才头衔。

  在评审环节,实行代表作评价。一是资格复核和匿名处理:人事处对344名申报人员的申报材料进行复核,对复核之后的申报材料(审批表、业绩摘要表)进行匿名处理,隐去申请者姓名、电话、邮箱等个人信息,以申请编号替代个人姓名。二是采取“小同行”通讯评审方式,送审依托第三方平台进行:根据申报者所属二级学科划分为83个二级学科包,每个二级学科包分为领军教授A类、领军教授B类和青年新星A类三个小包,按申报者所属二级学科及申报人才岗位层次匹配送审专家。三是引入校外同行评审环节,严把送审专家遴选标准:送审专家均为校外同行,领军教授A类评审专家以院士、大千人、资深长江杰青为主;领军教授B类和青年新星A类评审专家以长江、杰青为主,部分二级学科长江杰青不足的可补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共有372位校外专家参与同行评审,以院士、大千人、长江杰青等为主的各类高端人才占90%以上。四是优化专家评分方式:自主设计个人和团队两类专家鉴定意见表;专家主要从近期业绩、发展目标和发展潜力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近期业绩采取代表作为主的评价,考察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并对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公共技术平台、社会服务等业绩采取分类评价方式;专家在0-100分区间进行打分,将分数划分为9档,各学科申报者在本学科进行排队,避免了不同一级学科申报者直接横向比较的各类不合理问题。

  在领导机制上,坚决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遴选工作,健全党委对人才工作领导的工作机制。党委常委会第2019-16次、第2019-33次、第2019-38次、第2019-39次会议专题研究遴选工作,姜沛民书记多次听取“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工作汇报,并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强化教学等关键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在党委领导下,学校人才工作组召开5次“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专题会议,审议工作通知、各类人才岗位指标及团队支持数量、拟荣聘讲席教授初步建议人选名单、同行评议情况报告、校内评审结果等重要事项,孙其信校长多次听取“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工作汇报,并就人才和团队遴选标准、服务国家和三农重大需要等关键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各单位基层党组织对候选人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师德等表现进行考察,纪委办公室和教师工作部对拟入选教师进行师德审查并出具书面意见,学校人才分委员会对个人及创新团队进行校内分组评审。正是得益于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保驾护航,“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遴选工作才得以蹄疾步稳地实施和组织。

  效果初步显现: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其一,严格遴选标准。考虑到与特聘教授制度、青年人才“新机制”的衔接,根据校外同行评议的结果,学校适当扩大了领军教授A类、领军教授B类和青年新星A类的名额,全校共262人入选,但入选教师人数仅占全校教师约15%。学校组织遴选的领军教授A类、领军教授B类和青年新星A类入选率约60%,领军A类入选率低于50%,考虑到申报本计划的教师主体为高绩效、高贡献、高潜力的教师,优中选优,这个入选比例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其二,打破“唯帽子”。3名讲席教授B类中1人没有人才帽子;52名领军教授A类中12人没有长江杰青等帽子,占比23%。90名领军教授B类中60人没有长江杰青、四青人才帽子,占比67%。68名青年新星A类和43名青年新星B类几乎全部没有人才帽子。总体而言,70%的“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入选者没有人才帽子。理学院郭红超教授入选领军教授A类个人岗位,他表示“非常激动,感谢学校的支持,感谢学校的承认,为学校的新政策开心,让我们没有帽子的,脚踏实地工作的老师看到了希望,可以安心去工作。”

  其三,突出业绩导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包括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规划教材第一主编、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负责人等一批在教学方面业绩突出的教师入选本计划,包括取得重要原创学术成果的教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ZL成果转化超过1000万的教师、爱思唯尔高倍引科学家、校外教授实验站负责人等一批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业绩突出的教师入选本计划。70余位入选者已经把自己的博士培养成教授,10余位入选者所培养的成为教授的学生超过10人,最多的达到28人,他们堪称“教授的教授”。部分入选者从事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跨学院、跨学科教师形成了紧密的研究合作关系。我校3名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和3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均入选了本计划。“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遴选结果充分体现了业绩导向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导向,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2017年获得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的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入选文科讲席教授并获得国家级创新团队支持,他表示“2020年为脱贫攻坚战决胜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将是国家层面最重要的年度大事,此次‘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遴选结果,是落实总书记给涉农高校回信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服务国家和三农重大战略需求的集中体现。”

  其四,向青年教师倾斜。学校适当扩大了青年新星A类名额,40周岁以下为主的青年新星A类和35周岁以下为主的青年新星B类合计111人,超过百人。另外45周岁以下的领军教授A类和领军教授B类合计43人。全校45周岁以下教师共入选154人,占总入选人数比重接近60%;45周岁以上共入选108人,占总入选人数比重约40%。在45周岁以下教师中,“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入选率为17%左右;在45周岁以上教师中,“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入选率为12%左右。青年教师入选比例高、人数多,充分体现了向青年教师倾斜的导向。理学院安杰教授,87年出生,2015年来校工作,2018年破格晋升教授,今年入选青年新星A类并获得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支持,她谈到“‘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探索科学世界所需的补给。未来4年我们会一路狂奔,要让全世界感受到我们的研究成果,要让学校看到一份满意的答卷。”

  其五,入选者在学校2019年取得的各类重大业绩中表现不俗。“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主要依据2015-2018年各位教师的业绩和贡献进行遴选,入选教师在2019年业绩表现不俗,人才活力竞相迸发。2019年,我校7人进入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1人当选院士,新入选7名长江学者,4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新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各1项,新获得1项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全部由“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个人岗入选者或创新团队成员取得。近期,学校取得的一些代表性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贡献业绩,其主要完成人也都是“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个人岗入选者或创新团队成员。园艺学院高俊平教授入选领军教授A类并同时获得国家级创新团队支持,他说“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改革力度大,政策举措实,同时入选个人岗位和创新团队,对我来说是及时雨,对我和团队教学科研工作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首批聘任人选名单的公布,既标志着历时半年的“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个人岗位遴选工作告一段落,同时也标志着“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培育支持工作正式起航。未来,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工作支持、待遇兑现、考核评估等各项工作,践行人才强校战略,发挥人才引领带动作用,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培育发展成效。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