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青千”英年早逝带来的实验室健康启示

2016.10.12

  不久前,一篇新闻引发了学术界的又一阵唏嘘:

  35岁的北师大化学教授何智因患腹壁转移腺癌英年早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健康问题就成为了学术界的一大痛点。谷君也曾经就科研过劳症的主题发表过一篇文章(科研过劳?压力太大?小心“雅痞”症!),获得了广大谷粉的共鸣。然而细数一个“学术民工”的日常,悬在头顶的利剑还远不止“过劳”这一把。平静的实验室里潜藏着许多有害健康的因素,可能不知不觉间就在科研工作者身上埋下疾病的种子。要想健康地在实验室存活下去,下面这些正确姿势要赶快get起来。

  姿势一 安全使用有毒试剂

  身为科研人,第一天进实验室老师就会带你认识各种毒物,以便于之后和谐相处。你边听边点头,心里默默地画出一条条三八线。然而时间长了,心里的警惕难免会放松下来。下面这些都是常见的有毒试剂,它们的威力你还记得吗?

  

   苯酚:苯酚不仅是RNA\DNA提取的好帮手,还具有剧毒性和高度腐蚀性,可致严重烧伤。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使用时需戴好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在通风橱内操作。万一不慎使药品接触到皮肤,可用大量清水冲洗,记得不要用乙醇。

  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缓冲液的制备。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TAE和TBE缓冲液(用于核酸的溶解)都少不了它。说起它的毒性,虽然比起某些令人闻风丧胆的试剂算是小菜一碟,但是日久年深的侵蚀也不得不防。Tris可以通过吸入,摄入,皮肤吸收毒害身体,因此操作时戴好手套和护目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防护措施。

  多聚甲醛:有机实验里的常客多聚甲醛是甲醛的未解离形式,具有公认的强致癌性。多聚甲醛易通过皮肤吸收,并对皮肤、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严重破坏性。避免吸入多聚甲醛尘埃是防止其伤害的第一要义。因此需要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做有机实验的小伙伴们可要记牢噢。

  二甲亚砜(DMSO):属于非质子极性溶剂,是PCR反应、细胞保存中的常用试剂。具有血管毒性和肝肾毒性,可以通过吸入,摄入,皮肤吸收等方式侵入人体。防护方式依然是戴好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内操作。此外,DMSO为可燃物,因此需保存于密封容器中,远离热源、火花和明火。

  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溴化乙锭是一种高度灵敏的荧光染色剂,用于观察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DNA。溴化乙锭是强诱变剂,具有高致癌性,在60-70度下易蒸发。因此,应避免在胶过热的情况下加入。实验结束后,应对含EB的溶液进行净化处理再行弃置,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守护了他人的健康。

  氯仿(CHCl3):做有机提取实验的小伙伴一定不会对氯仿感到陌生。氯仿易挥发,对皮肤、眼睛、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还是一种致癌剂,可对肝和肾造成损害。操作时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并始终在化学通风橱里进行,避免吸入挥发的气体。

  谷君:虽然这些毒物大多数不会一招毙命,但却能伤人于无形,久而久之其危害就显露出来了。一入科研圈,山中日月长。诸位请自行保重。

  姿势二 前方放射预警?退散!

  在基础核医学实验中,可能会用到各种非密封性放射性物质(包括放射性冻干粉与放射性液体)进行开放型放射性操作,危机就这样产生了。一方面,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产生内照射。另一方面,在操作过程中还有放射性物质透过放射性物质容器壁对人体产生的内照射。至于后果嘛,大家可以重温一下高中化学课本:人体受到放射侵袭后,会导致各种细胞器结构与功能受损,进而致使细胞凋亡或坏死而影响组织、器官乃至系统的机能。

  当实验涉及放射性物质的使用时,需要提早理清如下几点:同位素的理化性质(如半衰期,放射型,辐射能量),辐射物质的化学形式,其辐射度(具体的活性)总量,化学浓度,需要使用多少就预定多少。操作时,要始终戴好手套和护目镜,穿实验室工作服。此外,对工作场所进行通风过滤,去除物品污染,保持操作环境清洁也是十分必要的。

  谷君:想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造就的人间修罗场,情不自禁地裹紧了外套……

  姿势三 与致病微生物和谐共处

  2009年3月12日,一名德国女科学家摊上事了。这天,她被含有病毒的注射器刺到。实验室里的微生物千千万,她偏偏惹上了最难搞的一种——致死率高达90%的埃博拉病毒。于是多名埃博拉病毒科学家召开了一连串的电话会议,探讨可能的治疗手段,目的只有一个——拯救这位女科学家的生命。

  事实上早在2004年,一名俄国的女研究员就曾经栽倒在这种凶猛的病毒手下,因此丧命。感染的方式同样是被一枚粘染了埃博拉病毒的针头刺中。类似的事件在其他微生物身上也多次上演过。在同一家俄国研究机构,一名研究员曾死于马堡病毒感染,另一名研究员致残。

  很多研究机构都收藏有一些危险的病毒样品,如天花、埃博拉、非典等,个个都是不好惹的很角色。与它们打交道要像伺候主子一样小心翼翼,染菌针头这种东西就不要随便往手心里戳了。一丝不苟地做好个人防护,小心操作,应该是铁律一条。

  谷君:《生化危机》都看过吧?人人都觉得自己会成为拯救人类的主角,但事实上,我们这些肉身凡胎的普通人更可能是开场5分钟就领盒饭的炮灰。

  谷君寄语:还记得多年前在论坛里看到一位童鞋的求助,说不小心把EB泼在了胳膊上,整只手臂都散发着橙色的荧光……旁友们,小心驶得万年船,没有粗心就没有伤害啊!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