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研究获进展

2017.8.14

  早—中奥陶世的扬子台地上发育过一次台地淹没事件,具体是指由于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浅水碳酸盐台地没入透光带之下,从而减缓发育甚至“死亡”的过程,通常会导致沉积体系的改变。

  此次台地淹没恰好发生在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这里的大辐射是指海洋生物多样性急速增加事件)的第一次高潮之前,赋予了这次事件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相关研究已经开展超过十年,各主要海洋生物类群在大辐射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关于多样性演变的机制及其环境背景的研究尚不充分。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下古生界创新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栾晓聪和其导师詹仁斌研究员等,联合北京大学和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专家,针对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响水洞剖面,记录了这次台地淹没事件的下—中奥陶统序列,并展开了详细的沉积学研究,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期刊《三古》上。

  研究发现,这次淹没事件在台缘地区主要表现为以灰色泥粒灰岩、颗粒灰岩为特征的红花园组台地沉积被以紫红色、含泥质灰岩为特征的紫台组缓坡沉积所替代。在台地内部,红花园组则被紫台组同期地层——包括大湾组、湄潭组在内的碳酸盐岩—碎屑岩混合沉积所代替。淹没过程具体表现为:台地边缘滩——内缓坡——稳定的缓坡,是一个逐渐淹没的过程,同时,红花园期的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也被缓坡所取代。

  研究认为,此次淹没事件成因主要包括全球性海平面上升以及区域地质构造运动造成的陆源碎屑供应增加。在台地完全淹没后,紫台组沉积了紫红色瘤状泥质灰岩,指示氧化海底条件。这一推论,和在紫台组内部出现的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第一次多样性峰值相吻合。

  此外,碳酸盐台地向碳酸盐岩缓坡的演变,增加了不同的生态位,为相关生物提供了进一步辐射的契机。该项研究为人们进一步理解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特殊性提供了详细的环境背景方面的信息。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