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精神分裂症研究进展一览

2017.7.13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有关精神分裂症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遗传变异引发的大脑结构变化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DOI: 10.1523/JNEUROSCI.3759-16.2017

  最近来自UCLA的研究者们第一次发现患精神分裂症以及自闭症的患者的大脑结构的差异。这一发现能够帮助解释这些神经紊乱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该研究揭示了遗传物质的过载或缺乏对于神经发育的影响。

  "我们发现的相反的解剖结构的特征对于大脑进行社交活动十分重要",该文章的第一作者,来自UCLA临床心理学系的Carrie Bearden教授说道:"这些结果为我们了解精神分裂症或自闭症患者的大脑发育差异提供了线索"。

  Bearden早期重点研究了22号染色体22q11.2位置存在缺失突变的儿童群体。这一突变导致患者出现发育障碍,心脏缺陷以及面部特征奇特等症状。同时该突变还伴随着精神分裂症的出现。

  之后,她发现22q的异常复制会导致学习能力的障碍以及自闭症的发生,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相比大部分人反而较低。换句话说,该区域遗传物质的复制能够保护个体免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

  在最近的这一研究中,Bearden等人对143名参与者进行了大脑MRI扫描检测,其中66人具有22q缺失突变,21存在异常复制,56人没有任何突变。

  结果显示,存在22q缺失突变的患者存在精神分裂症状,同时他们大脑灰质区域明显较厚,但大脑表面区域则相对较少;22q异常复制的群体则存在自闭症状,他们的大脑结构则明显相反:灰质区域很薄,而大脑的表面区域则相对要大得多。"下一个问题是大脑的解剖结构是如何影响心理的", Bearden说道:"我们目前正在进行后续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标志物"。

  根据作者们的说法,大脑的这些差异不是唯一决定了精神分裂症或自闭症的发生的原因。Bearden称他们将与其它和作者们在动物模型中进一步研究大脑的结构差异以及细胞水平的差异。

  2. Psycho Med:维生素B有望治疗精神分裂症?

  DOI: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17000022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相对于传统的治疗而言,加入维生素B或许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状的减轻。

  通过对18项不同的临床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者们发现高剂量的维生素B以及不同种类的维生素B的联合使用有助于在长期时间内维持病情的稳定。

  根据统计结果,80%的患者在5年内病情出现了反复,而使用了维生素B6,B12,B8的患者的这一数值则明显好一些。

  "通过对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对精神分裂症状的影响,我们发现维生素B能够有效奇高患者的治疗结果",研究者之一,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员Joseph Firth说道,"这可能是一项伟大的进步"。

  这项研究共囊括了832名患者,虽然不同的研究样本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来看维生素B都能够有效帮助缓解症状。

  另外,越早服用维生素B 则越有助于病情的好转。

  如今,研究者们还在致力于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但他们初步认为维生素B能够帮助补充体内的营养水平,降低氧化压力等等。

  当然,针对这一观点目前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研究,我们对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了解的越早,那么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就会越有希望。

  虽然像安定等治疗精神失常的药物在短期内对幻听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但复发的几率非常高,因此需要持续不断的治疗。相比之下,维生素B虽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更加有潜力。

  相关结果发表在《Psychological Medicine》杂志上。

  3. Mol Psych:和阿尔兹海默氏症相关的特殊蛋白或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

  doi:10.1038/mp.2016.163

  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参与阿尔兹海默氏症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特殊蛋白似乎在诱发精神分裂症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上,该研究或为后期开发新型靶向性药物来治疗多种神经性疾病提供希望。

  研究者表示,名为STEP(纹状体浓缩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的蛋白在突触的功能发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突触连接着大脑细胞,此前研究者在动物和人类阿尔兹海默氏、帕金森疾病等模型的大脑中发现了过度水平的STEP蛋白,该蛋白水平的增加能够干扰突触的功能并且诱发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和缺失。

  在此前的研究工作中,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一种抑制STEP蛋白的实验性药物能够恢复阿尔兹海默氏症小鼠模型的认知功能缺失;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者指出,遗传性地消除STEP蛋白或者利用药物抑制STEP蛋白的活性就能够改善行为特征和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小鼠模型大脑认知功能的缺失。研究者表示,我们在来自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皮肤细胞衍生的干细胞中发现了STEP蛋白水平的增加,应用于这些人类干细胞中的STEP抑制剂似乎就能够纠正异常细胞的生化和电生理缺陷。

  当在早期阿尔兹海默氏症中应用的药物被证明难以在临床中使用时,研究者就表示,他们能够开发出新型的STEP抑制剂,如果一旦开发成功的话,这种新型的抑制剂或许就具有更多实际的治疗价值。最后研究者Lombroso表示,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旦我们发现STEP抑制剂,或许就能够帮助我们开发新型的药物来治疗一系列神经性障碍或神经性疾病。

  4. Psych Med:惊人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或有能力"自愈"

  doi:10.1017/S0033291716000994

  近日,刊登于国际杂志Psychology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加拿大罗森健康研究中心(Lawson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受精神分裂症影响的大脑或会进行重组并且抵御疾病发展,该研究或可帮助科学家们理解精神分裂症发生的机制,同时为开发新型疗法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帮助。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100万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者发现,当提及大脑灰质容量时,随着时间过去这种大脑修复效应实际上会使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慢慢转变成为没有患病的状态,而这就或许就可以帮助开发新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型方法。文章中,研究者对9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及83名非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利用MRI扫描后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的特殊部位的组织发生了少量增加,同时其它区域的灰质含量却减少了。

  本文研究结果或与此前建立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理论相违背,此前科学家们认为精神分裂症在发病初期会永久性地损伤大脑组织,而且这些损伤不会被逆转。研究人员Lena Palaniyappan说道,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精神分裂症会带来严重的组织损伤,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却会不断尝试着自我组装,而且尽可能地去恢复或抑制损伤的进展。

  研究者利用了协方差分析的方法更加全面地研究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他们发现,随着时间延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会慢慢变得"正常"; Paul Links说道,目前我们并不清楚引发精神分裂症的具体作用机制,很多药物和疗法都可以降低患者的疾病效应,从而帮助患者正常的生活,然而基于当前的最新研究结果,我们就可以对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分子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5. Nat Neurosci:罕见单基因突变可增加个体35倍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doi:10.1038/nn.4267

  遗传因子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科学家们仅仅刚开始寻找参与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特殊基因;近日一项刊登于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SETD1A基因的罕见突变可明显增加个体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相关研究为阐明该病发生的特殊生物通路以及开发新型疗法提供了新的线索。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会经历幻觉和妄想症,同时他们还会缺乏一定动力及同社会"交往"的问题,精神分裂症大约影响着1%的人群健康,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科学家都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机体的症状主要源于大脑发育过程中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部分源于环境因子的改变,但基因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作用。

  桑格学院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寻找和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罕见小尺度的遗传改变,研究者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技术检测了编码关键蛋白的部分特殊基因中的全部DNA序列,随后他们检测了被预测具有特殊破坏性的突变的序列数据,这些突变要么可以减少缺失功能的蛋白(LoF)的产生,要么可以明显改变其序列。

  研究者指出,SETD1A基因的突变和个体患精神分裂症直接相关,同时还会增加个体35倍的患病风险,尽管这种基因非常罕见,但研究者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现了SETD1A基因LoF的突变。同时研究者还在患精神分裂症的儿童中发现了SETD1A基因的LoF突变,这就表明SETD1A的突变或许并不一定光增加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同时还会影响大脑的发育情况。

  本文研究证实了关键基因在塑造大脑发育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研究者指出,SETD1A突变可以使得大脑变得尤为敏感,SETD1A基因本身不光可以调节个体的患病过程,其还会对大脑的发育产生巨大影响。精神分裂症和其它大脑发育障碍之间,比如自闭症和智障,都存在一定的重叠性原因,揭示其之间存在的关联或可帮助理解多种大脑发育障碍之间的关联,也为开发新型疗法提供了基础和研究数据。

  6. BMJ:精神分裂症真地并不存在?

  doi:10.1136/bmj.i375

  术语"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暗示着医治不好的慢性脑部疾病。在一篇发表在BMJ期刊上的论文中,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精神病学教授Jim van Os声称,人们应当停止使用这一术语,而使用诸如"精神疾病谱系综合征(psychosis spectrum syndrome)"之类的概念代替它。

  van Os教授说,已有其他几位科学家要求更新现有的精神疾病分类,特别是术语"精神分裂症"。日本和韩国已放弃使用这一术语。

  医生们用来诊断病人的官方精神疾病分类见于ICD-10(第10版国际疾病分类)和DSM-5(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

  但是van Os教授声称这种分类比较复杂,尤其是对精神疾病(psychotic illness)。

  他解释道,当前,精神疾病可分为很多类型,如精神分裂症、情感分裂性精神障碍(schizoaffective disorder)、妄想性障碍、抑郁症或伴随精神疾病症状的躁郁症,以及其他。

  但是,诸如这些的类型"并不代表着不相关联的疾病的诊断结果,这是因为这些疾病人们并不了解,不过,它们描述着如何能够对症状进行归类,从而允许对病人进行分组。"

  比如,这允许临床医生说道,"你有精神错乱和狂躁的症状,我们因此将它归类为情感分裂性精神障碍。如果你的精神疾病症状消失,我们可能重新将它归类为躁郁症。另一方面,如果你的狂躁症状消失,但是你的精神错乱变成慢性的,我们可能将它重新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分类系统的工作方式。我们并不知道得足够多来诊断真实的疾病,因此我们使用一种基于症状的分类系统。"

  他说,如果每个人同意以这种方式使用ICD10和DSM-5中的术语,这不会有问题。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种情形,特别是针对精神疾病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型:精神分裂症。

  比如,发布DSM分类的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在其网站上将精神分裂症描述为"一种慢性的脑部功能障碍",而学术期刊将它描述为一种"衰弱性的神经障碍",一种"破坏性的高度遗传性的脑部功能障碍",或者一种"主要是由遗传风险因子导致的脑部功能障碍"。

  van Os写道,这种语言描述高度提示着它是一种独特的遗传性脑部疾病。然而奇怪的是,在占精神疾病70%的其他类型精神疾病中,还未见到这样的描述。

  他补充道,科学证据表明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可被视为同一种谱系综合征的一部分。但是,患上这种精神疾病谱系综合征的病人在不同人群之间和在同一人群内表现出异常的精神病学、治疗反应和治疗结果上的多样性。

  他认为告诉公共和提供病人诊断结果的最好方式是忘记"破坏性很大的"精神分裂症,而且这个分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开始让人们知道这个范围宽广的多样化的精神疾病谱系综合征确实存在。

  他声称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应当移除"精神分裂症"这一术语。

  7. Nature:科学家首次深入剖析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起源

  doi:10.1038/nature16549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将近6.5万人进行特殊的遗传学分析揭示,如果个体遗传了和突触修剪(神经元间连接的消失)相关的基因的特殊突变,那么个体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或许会增加,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和特殊基因突变及生物学过程相关的人类破坏性精神性疾病发生的起源。

  研究者指出,突触修剪在青春期期间尤为活跃,因为青春期期间是精神分离症症状表现的初期,而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趋向于表现为神经元间较少的连接;名为补体组分4的基因(C4)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同时其在大脑发育和精神分裂症风险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破坏性的精神性疾病,2014年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就在人类基因组中鉴别出了100个区域携带者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因子,而本文研究则报道了这些风险因子背后的特殊基因以及其如何和大脑的特殊生物学过程的关联。基于对此前遗传数据的分析,研究者McCarroll及其同事主要对包含C4的区域进行研究,不像其它大多数基因,基因C4存在较高的结构可变性,而且不同个体存在不同的基因拷贝以及该基因的不同类型。

  于是研究者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分子技术来对人类DNA样本中的C4基因结构的特性进行分析,随后他们在将近700份个体死后的大脑样本中测定C4基因的活性,结果发现C4基因结构(DNA)可以帮助预测其在每一个患者大脑中的基因活性(RNA),而且利用相关信息就可以推断出6.5万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非患者机体基因组中C4基因的活性情况。研究者指出,这些研究数据揭示了惊人的关联性,极携带C4基因特殊结构形式的患者往往会高表达该基因,反过来则患精神分离症的风险较高。

  那么C4究竟是如何影响个体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呢?研究者发现,基因C4在大脑成熟期间在修剪突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尤其他们发现C4对于另外一种在突触上沉积的C3蛋白非常必要,后者可以作为一种突触修剪的特别信号;研究结果显示,动物机体的C4活性越高,发育关键是建立大脑中突触消失的就越快。

  研究者Eric Lander表示,本文研究为理解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这项研究也首次指出了精神分裂症的起源不再是一个谜题,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对于后期开发新型干预措施以及靶向话疗法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线索。当然研究人员也希望进一步深入探究精神分裂症的更深层次的病理学发生机制。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