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煤制气的春天是否来临

2013.9.25

  9月22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首都大气污染防治能源措施落实会议,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等企业主要负责人签订了重大能源保障项目任务书。吴新雄强调,要增加天然气供应,重点建设大唐煤制气管道等13个重大项目。

  这意味着,煤制天然气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将可能进一步加快。

  其实,回顾我国煤制气项目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发展道路充满曲折,“十一五”期间,国家曾经严格限制对煤制气项目的审批。如今,煤制气的春天似乎越来越近。

  对此,众多业内人士认为,发展煤制气,是民生必需,但须重视其污染、技术国产化等问题。

  天然气供需矛盾创机遇

  我国是天然气开采和消费速度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2年,全国天然气产量为1077亿立方米,消费量达1471亿立方米,供需缺口为394亿立方米。

  对此,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节能与环境研究部部长王树东表示,在天然气需求猛增的情况下,必须多途径供给天然气。

  中国化工学会理事贺永德则认为,巨大的天然气供需缺口,给煤制气项目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5~10年内,煤制气不会遭遇产能过剩的困扰”。

  据介绍,煤制气是一种将煤等原料进行加压气化,脱硫提纯,进而得到含有可燃组分气体的技术。

  “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潜力有限。只有大力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力图实现天然气的自给自足,才能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王树东说。

  他还告诉记者,虽然设立大量煤制气项目也难以满足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不足部分还须进口天然气来补齐,但如果我国煤制气项目的产能达到一定数量,那么在进口天然气价格谈判中,其会增加我国的战略筹码。

  优势与劣势

  发展煤制气,我国是否具有一定的优势呢?

  王树东认为, 我国发展煤制气产业具备先天优势——新疆、内蒙古等偏远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相关企业能够获得显著的价格优势。

  以刚刚获批的新疆淮东项目为例,王树东介绍,当地在建项目的生产成本大约为1.2~1.5元/立方米,管道运输至北京的成本大约为0.9元/立方米,运送至上海的成本也不过1.1~1.2元,和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相比,该项目所生产的天然气每立方米有着1元以上的利润空间。

  不过,有专家认为,煤制气一旦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污染。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房倚天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严格来说,与煤化工相关的产业都会造成污染,也就是说煤制气的污染问题其实不可避免,“所以,关键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和如何处理污染”。

  对此,王树东认为,煤制气产生的污染物便于集中处理和净化,“煤制气所产生的物质主要是二氧化碳,还有少量硫化物和其他杂质。另外,这样的工厂建在边远区域,大规模生产更加利于对废物的集中净化处理”。

  不过,中科合成油公司工程师唐宏青则提出,管道运输问题也会使煤制气面临巨大环境风险。

  呼唤国产技术大规模应用

  煤制天然气技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目前其核心技术——合成气完全甲烷化技术主要被英国的DAVY公司和丹麦的TOPSOE公司所垄断。

  大连化物所项目研究员王胜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近年来,在科技部“863”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与煤先导项目等项目的资助下,该所已经完成了合成气完全甲烷化技术的研发。“我所开发的完全甲烷化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而且还具有投资与系统运行费用低等优势。”

  但令人遗憾的是,“十一五”期间获批的4个煤制气项目,全部采用国外技术。在今年已获准的8个项目中,绝大部分也采用国外技术。

  王树东认为,就煤制气技术来说,国内技术并不比国外技术差。他认为,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进国产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避免我国成为国外煤制气技术的试验场。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