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紫台星系形成和暗物质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3.3.25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德马普伙伴小组最近研究发现,可以利用近邻星系的统计性质来限制暗物质的质量,该研究突破了传统上只能用宇宙早期赖曼星系观测来限制暗物质质量的方法,文章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目前标准的结构形成模型是冷暗物质模型。最近几年的观测显示冷暗物质模型在小质量星系的结构和形成方面碰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部分研究者提出了温暗物质模型,然而对于暗物质的质量测量仅限于利用宇宙早期赖曼星系的功率谱,误差较大。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康熙研究员带领的中德马普小组最近发现,如果温暗物质质量偏小(太“温”),则预言的小尺度结构形成数量偏少。如果用斯隆数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得到的近邻星系质量函数来限制小质量星系内的恒星形成效率,则温暗物质模型预言的恒星形成效率偏高,得到的恒星质量-暗晕质量关系比目前弱引力透镜得到的观测数据要高(图A)。由于SDSS弱引力透镜测量只能针对较亮的星系,因此对温暗物质的质量限制不是很强。研究发现,如果利用小质量星系的旋转速度和亮度关系(Tully-Fisher relation),则能很好的限制温暗物质质量。图B显示,温暗物质的质量不能小于0.75Kev。该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冷暗物质模型。

  该项研究首次指出可以利用近邻星系的恒星质量-暗物质晕质量的关系来限制温暗物质的质量。对下一代弱透镜巡天观测,如南极昆仑暗宇宙巡天(Kunlun Dark Universe Survey Telescope on Dome-A, Antarctic),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下一代巡天必须要测量到更低亮度的星系,才能限制暗物质性质。


紫台星系形成和暗物质研究取得新进展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