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科院提出“六大科技创新”

2009.1.13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12日在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以6个领域的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

  路甬祥说,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有效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有效解决制约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

  ——大幅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战略性的大陆架和地球深部勘查与开发,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替代资源,构建中国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

  ——加速材料与制造技术绿色化、智能化、可再生循环的进程,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调整,有效保障我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与装备的有效供给与高效、清洁、可再生循环利用,构建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发展智能宽带无线网络、先进传感与显示和先进可靠软件技术,加快和提升我国信息化进程和水平,消除数字鸿沟,走出一条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道路,构建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

  ——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升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证粮食与农产品安全,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

  ——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测、预防为主转变,将当代生命科学前沿与我国传统医学优势相结合,在健康科学方面走到世界前列,构建满足我国十几亿人口需要的普惠健康保障体系。

  ——大幅提高我国海洋探测和应用研究能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空间科学与技术探测能力,对地观测和综合信息应用能力,构建我国空天海洋能力创新拓展体系。

  路甬祥说,中科院必须着力促进基础交叉前沿研究,促进理论、实验和计算科学的结合,促进手段、方法与仪器的创新,促进数学与系统科学前沿发展及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和应用,促进转移转化研究与重大系统集成。

 

  路甬祥:中科院将更加注重吸纳地方、企业与社会投入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12日表示,未来中科院将从主要依靠国家投入为主,实现向依靠国家稳定投入为主,有效吸纳地方、企业、社会和全球多源资源集成的格局转变。

  路甬祥当天在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说,中国科学院将努力保持经济资源总体结构的合理稳定和总量的持续增长,使国家稳定投入不低于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竞争获取资源不低于我国全社会科技投入增长的速度。

  他说,未来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提高对中科院稳定支持的比例,将国家稳定投入与竞争获取资源的比例,力争从目前的5比5,提高并稳定在7比3;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我国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的格局,鼓励和支持研究所在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的同时,积极建议和承担地方、企业和社会的重要科技任务,积极开展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广泛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调整优化研究所经费结构。

 

  路甬祥: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12日在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

  路甬祥表示,得出这一重要结论,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过度依靠金融投机,过度依靠超前消费,过度依赖监管缺失的虚拟操作,金融与经济泡沫破裂。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创新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这将强烈地激励和加快科技创新突破与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二是前瞻全球现代化发展的未来图景,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数十亿人口追求小康生活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历史进程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凸现和尖锐,按照传统的大量耗费不可再生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沿袭少数国家以攫取世界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人类生存发展的新需求强烈呼唤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三是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态势看,奠定现代科技基础的重大科学发展基本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科学的沉寂”已达60余年,而技术革命的周期也日渐缩短,同时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积累的内在矛盾凸现,在物质能量的调控与转换、量子信息调控与传输、生命基因的遗传变异进化与人工合成、脑与认知、地球系统的演化等科学领域,在能源、资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人口健康等关系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领域中,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显现。

 

  中科院2009年起将全面启动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从12日举行的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中科院自2009年起将全面启动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在未来5年内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支持领军人才600名。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说,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将把中科院各类人才计划整合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支撑与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海外智力引进与人才国际交流培养计划”4大计划。其具体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支持领军人才600名,引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600名,培养造就优秀支撑和管理人才600名,培养支持青年创新人才6000名,吸引和资助海外优秀学者和外国科学家1500名来院工作。

  白春礼表示,配合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中科院将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力度,重点支持院内成长的科技领军人才主持或承担国家或院的重大科技任务,继续培养和引进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加大对35岁以下优秀青年创新人才的支持,拓展国际化培养渠道,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环境,为有潜质的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激励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挑战自我、脱颖而出。大力吸引和培养优秀技术支撑和公共支撑人才,支持引进急需紧缺的杰出人才,稳定重大科学工程优秀技术骨干和公共技术平台负责人,培养大批中青年管理骨干和优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

  中科院还将分层次有重点地吸引和资助活跃在国际前沿的海外优秀学者和外国科学家前来访问和工作,以定向选派为主,支持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撑人才、骨干管理人才和转移转化人才的国际化培养。

 

  路甬祥: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中将淡化论文与奖励数量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12日表示,中科院将逐渐调整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论文与奖励数量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将逐步淡化。

  路甬祥当天在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致辞时指出,未来中科院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将从以论文、奖励数量评价为主,实现向以创新实际贡献、创新发展态势、创新质量水平评价为主的跨越;从比较关注同行评价为根据,实现向更加注重实践和历史检验与评价的转变,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更要经受国家、人民和历史的评价”。

  他说,中科院要进一步推进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系统研究等不同性质创新活动评价标准的根本转变,进一步推进人才评价、项目评价、实验室评价和研究所内部评价标准的根本转变。

  路甬祥说,中科院的研究工作要从习惯于分散自由探索研究,向面向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定向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高技术创新和重大系统集成创新、可持续发展相关基础和系统研究为主的创新活动转变;要从注重科技研发向同时重视转移转化转变,探索完善科技研发与转移转化紧密衔接、相互促进的机制与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基础作用,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中科院2008年取得一批重要创新成果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12日在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2008年中科院在重要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创新成果。

  这些重大成果包括:中科院有关科学家通过空间观测发现可能来自暗物质的电子能谱额外超出,引起国际科技界的高度关注;在被《科学》杂志列为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的铁基超导体研究方面取得群体性突破,居世界领先水平;研制成功世界上首个量子中继器,使任意距离的量子通信成为可能;世界上唯一兼具大口径、大视场、高分辨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正式投入运行,在光谱巡天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完成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并通过国家验收,为我国核物理研究及核技术应用提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平台。

  中科院还成功研制并发射“创新一号02卫星”,以及“风云三号”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遥感卫星五号”、“环境1-A、1-B”卫星的主要载荷,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空间技术的能力与水平;抗辐照核心电子元器件研制取得突破,专用高性能碳纤维研发成功并投入批产,解决了国家在部分高端元器件与基础材料方面的迫切需求。

  中科院科学家还发现大脑皮层神经元放射状迁移导向机制,将有助于揭示大脑皮层结构的形成和深入理解脑结构与功能关系;获得大鼠重编程多能干细胞,该技术可用于产生基因敲除大鼠和转基因大鼠,为建立人类疾病模型提供了新的重要途径;解析出禽流感病毒聚合酶复合体精细三维结构,为研发抗禽流感病毒药物提供了潜在靶点和模型;发现二型糖尿病干预新方法,为该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控制提供了遗传学基础和新的途径。

  中科院科学家还提出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华南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规律新模式,开展了深部找矿勘查技术示范;攻克了凡纳滨对虾引种、育苗、养殖技术,成功实现规模化应用;确定了我国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域,与环境保护部门联合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为有效管理全国生态系统提供了依据;完成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并提出科学对策,为国家坡耕地整治重大治理工程的立项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了抑制剂协同增效及磷素活化技术,形成长效缓释肥系列产品,并在国内48家企业推广应用。

  据介绍,2008年中科院承担的“973”项目占其总数的31%,“863”计划课题占总数的11%,还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仪器创新研制专项等科技任务。此外,2008年中科院还部署了“宽带无线移动多媒体核心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等7个重大项目、115个重要方向项目,启动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建设。

 

  中科院将实施面向2020年创新工程

  力争10个战略必争领域实现跨越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从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中科院拟在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后实施面向2020年的创新工程,力争在10个左右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创新跨越。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表示,中科院将在重要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基础上,积极向国家建议有关科技创新目标,结合中科院创新基地建设,有选择地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并先行部署启动。在空间、信息、先进材料与制造等科技领域实现重点跨越,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作出一批重大系统集成贡献。在能源、资源、农业、海洋等科技领域实现重点跨越,解决一批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人口健康、生态与环境等科技领域实现重点跨越,为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系统的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

  据介绍,中科院在重要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研究中,凝练出了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问题,关系我国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国际竞争力,关系我国经济社会长远持续发展能力,关系我国公共与国家安全保障能力,还有一些是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基本科学问题。中科院将建议国家组织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任务,并在其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中科院还将前瞻布局若干前沿交叉新兴方向与领域,系统优化提升学科基础,培育未来竞争优势,将推动中科院已有相当优势、当今世界发展十分活跃的主流学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引导1/3左右的研究所率先实现跨越,成为国际同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研究机构。

  据了解,中科院面向2020年创新工程的发展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在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必争领域实现重点跨越,再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科院科技创新的整体跨越,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到2020年总体实现“创新跨越、布局合理、四个一流、和谐有序、开放合作、持续发展”目标,真正建设成为“三个基地”和科学思想库。

 

  中科院将适应我国区域发展特色调整研究布局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12日表示,中科院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格局和资源生态环境区域特点调整研究布局。

  路甬祥在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说,未来中科院研究布局将从历史形成的地域分布结构,向与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格局和资源生态环境区域特点更相适应,更相协调的创新布局转变。

  他说,中科院将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出发,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重点部署与产业结构升级和知识经济发展相关的高技术和重要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关的资源和人口健康研究;在东北和中部地区,重点部署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相关研究,加强部署与知识经济相关的高技术和重要基础研究;在西部地区,重点部署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相关研究。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