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我国学者在针刺敏化穴抗心绞痛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9.8.28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8159095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批准号:81722050)等项目的资助下,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与湖南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云南省中医院和四川大学合作研究,首次采用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探讨针刺敏化穴结合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成果以“Acupuncture as Adjunctive Therapy for Chronic Stable Angina: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针刺作为辅助疗法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一项随机临床试验)为题,于2019年7月29日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上发表。梁繁荣教授是论文的通讯作者,赵凌研究员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739058。

图片.png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最常见表现,也是导致重大心血管事件和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病的主要治疗目的是减少和预防冠脉事件的发生,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针刺在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心绞痛复发等方面历史悠久,国内外也曾有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报道,但其因为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质量不高等原因导致针刺作为辅助疗法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争议。

  本研究结合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穴位敏化研究的初步成果,确定了内关穴和通里穴为常见敏化部位。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受试者在接受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基础上分为四个组别,比较电针敏化穴位(内关、通里)与非敏化穴位(孔最、太渊)、非经非穴和等待治疗(无电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共纳入404例患者,等待治疗组患者在研究期间不接受电针治疗,其他组别患者均接受4周共计12次的电针治疗。电针采用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刺激频率为2Hz。研究结果显示:在随访16周结束时,敏化穴位电针结合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与单纯抗心绞痛药物组比较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包括:显著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心绞痛发作程度等。研究还初步探讨了电针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发现敏化穴位电针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低频/高频比值有显著影响,提示电针敏化穴可能通过显著改善患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平衡来发挥自主神经重塑功能。

  本研究是目前第一项关注针刺敏化穴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研究,也是该领域样本量最大,观察时间最长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研究中对质量控制要求严格,聘请独立第三方担任数据管理和临床监查,受试者中有92.6%的患者完成了16周的随访。该成果不仅表明针刺作为抗心绞痛药物的辅助疗法对提高轻、中度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更优;也证实了针刺敏化穴临床疗效优于非敏化穴、非经非穴,更优于等待治疗组,推测穴位的临床效应存在相对的经穴效应特异性,为敏化穴位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