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全息图技术的原理

2022.11.08

全息技术是实现真实的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的技术。该图像称作全息图。和其他三维“图像”不一样的是,全息图提供了“视差”。视差的存在使得观察者可以通过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来观察图像的不同形象——好像有个真实的物体在那里一样。

全息技术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Dennis Gabor博士发明的。他也因此而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初,Gabor博士只是希望提高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解析度。上世纪60年代初期,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员Leith和Upatnieks制作出世界上第一组三维全息图像。这段时间,前苏联的Yuri Dennisyuk也开始尝试制作可以用普通白光观看的全息图。全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精确的三维图像。

从三维物体上反射出来的光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三维干涉模式。要记录下整个模式,使用的光必须严格定向,而且属于同一颜色。这样的光叫做相干光。因为激光器产生的光具有单一颜色,而且所有光波都协调同步,因此激光是制作全息图的理想光源。

当你用光照射全息图时,储存在干涉模式中的信息就会借助入射光再现由物体反射出来的原始光波波阵。你的眼睛和大脑就会觉得原来的物体好像又在你面前了。

全息图是激光制造的3D影像(例如《星球大战》中莱娅公主的3D影像)。如果周围景色被一个特殊的全息照相机拍摄下来,随后全息图像被投射到一个人身前的一整片全息银幕上,那么这个人可以处于隐身状态。站在那人跟前的观看者会看到有着背景景色3D图像的全息银幕,人本身缺省。就算移动视线,你也无法确定自己所见到的是假象。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