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于多腺体缺陷综合症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介绍

2023.4.27

  Ⅰ型,发病常在儿童或35岁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最多见(79%),其次是肾上腺皮质衰竭(72%)。青春期后性腺衰竭,女性60%,男性约15%。慢性粘膜念珠菌病常见,糖尿病很少发生。此型可以伴有HLAA3,A28或21号染色体上一个位点,通常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Ⅱ型腺体衰竭一般见于成人,高峰在30岁,总是累及肾上腺和比较常见于甲状腺(施米特综合征)和胰岛,产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常有抗靶器官抗体,特别是抗P450细胞色素肾上腺皮质酶.然而,损害腺体作用不清.有些病人开始是甲状腺兴奋抗体,有甲亢症状和体征.腺体破坏主要是细胞介导自体免疫或者是由于抑制了抑制T细胞功能,或者是某些其他T细胞介导损害.此外,减少系统性T细胞介导免疫常见,表现为对标准抗原皮试反应低下,如念珠菌素(来自念珠菌),发癣菌素(来自发癣菌)和结核菌素.抑制反应亦见于约30%有正常内分泌功能的第一代亲属,提示Ⅱ型特殊HLA型特征伴有对某些诱导破坏反应病毒易感性.

  另一组,Ⅲ型,发生在成人,不累及肾上腺,但至少包括下述症状中的两个:甲状腺缺陷,IDDM,恶性贫血,白癜风,斑脱.因为Ⅲ型不同的表现是无肾上腺功能不足,可能仅是复合疾病的一个"废纸篓",如出现肾上腺衰竭,即转变成Ⅱ型.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