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候鸟型”人才助阵海南科研

2017.9.22

  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的雪古丽生态循环牧场扶贫奶业基地,近期从国外引进了400多头体型娇小的娟姗奶牛。“养奶牛,得清楚海南适合养什么品种。如果没有郭老爷子科学的建议和指导,我们也不敢贸然引进这一品种。”该基地负责人朱建明说。

  朱建明口中的“郭老爷子”叫郭志勤,今年82岁,来自新疆畜牧科学院,是国内牛胚胎移植、羔皮羊培育等领域的畜牧专家。2007年,郭志勤来到海南参与三亚市政府引资项目的建设。

  这10年里,郭志勤还和以羊为研究方向的夫人史梅英走访海南各大养殖场、个体养殖户,了解海南农民的养羊技术,并采用人工诱导卵泡发育排卵技术,提高海南本地羊种的改良扩繁速度。

  郭志勤说,“我们早成了‘候鸟’老人,以前海南是度假和养老的天堂,现在海南成了科研新阵地。”

  海南生态环境独特而优越,每年冬季都会吸引像郭志勤这样的来自中国各地的退休专家学者、企业高管、资深专业人员等前来度假、疗养,“候鸟型”人才已成为海南独特而珍贵的人才资源宝库。

  记者从海南省人才管理部门获悉,今年初不完全统计显示,海南共有14174名“候鸟型”人才被挖掘使用,他们主要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又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等北方省区市居多。

  曾任上海长海医院骨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吴岳嵩,被万宁市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退休后在万宁市人民医院继续发挥余热。今年6月份,由吴岳嵩主持研究的“一种髌骨成形锉”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发明ZL授权,实现了万宁市人民医院建院以来ZL发明零的突破。

  “‘候鸟型’人才虽然已在海南遍地开花,但人才发掘和使用才刚起步。”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局长赵微说,相关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在用工方式、工作时间、绩效考核等方面,而且每年来琼的人数变化较大,数据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上存在不足。

  2016年,海南开发建设了“海南候鸟人才服务网”,启动全省“候鸟型”人才登记入网工作,除采集人才信息外,还与各企业、学校等用人单位联系,实现人岗信息一并登记,为人才供需对接搭建便利平台。截至目前,已经在册登记的人数为781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占33.33%。

  2017年1月,海南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候鸟型”人才作用的意见》,力争到2020年使用“候鸟型”人才1万人左右,并明确了“候鸟型”高层次人才及科技创新团队在服务期间的优惠政策,做好相关保障。(完)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