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3月王牌聚焦:有争议才有进步

2018.3.30

  关于对微生物组成的相对影响以及微生物对疾病的影响,到底是宿主遗传学,还是环境作用更大,一直都是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争论热点。

  一项最新研究指出,环境在确定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方面起着比宿主遗传学更大的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在预测人类特征(如胆固醇水平或肥胖)时,将微生物组学特征纳入评估标准,能使得这些估计值比仅个人历史记录(如饮食,年龄,性别和生活质量)更准确。

  芝加哥大学的微生物学家Jack Gilbert(未参与该项研究)评论道,“多年来我们的研究不断告诉我们……微生物组的环境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现在的研究证明,反而是基因组学在塑造微生物群体所扮演的角色是个小角色。事实上,环境在驱动微生物群体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遗传学,这项研究明确指出环境在影响疾病发作和疾病进展方面比遗传学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另外,最广为流传的分子起源理论是RNA假说:核糖核酸(RNA)是生命起源以前原始汤的唯一关键成分。原因是RNA像DNA一样可以编码信息也能自我复制。

  ETH的研究人员正在挑战这个以RNA为基础的世界通行法则,他们认为淀粉样蛋白假说更为合理。首先,RN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更多、更复杂,生命起源前不太可能自发形成。“另外,淀粉样蛋白比早期核酸聚合物稳定很多,它们的非生物合成途径与催化RNAs的复合体相比更简单。”

  自我复制能力被认为是每种早期生命形式的必要先决特征。Riek团队不仅指明了这种普遍蛋白的另一个神奇特点,还填补了淀粉样蛋白假说之争的关键缺失环节。

  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后,部分患者出现持续而顽固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什么会以及如何发生慢性化,即阐明由急性转慢性的细胞分子机理无疑至关重要。近日,神经炎症杂志《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在线发表了四川大学齐建国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的结果揭示,当周围神经损伤后,CD4+ αβ T细胞选择性浸润相关的脊神经背根柔膜,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慢性化过程。

  该项研究成果解决了T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转归领域长久以来的一个争议问题,为深入研究T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转归的细胞分子机制、为慢性痛的预防与治疗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一项由Wellcome Sanger研究所和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NHS)的科学家们领导,调查取样覆盖近8000个家庭,首次发现了基因突变以外的遗传变异也会导致罕见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在过去,遗传病研究大多集中于编码基因变化,然而,这次研究人员发现调控元件突变亦可能导致神经发育障碍,由于这些调控因子在哺乳动物进化史上非常保守,表明它们对早期大脑发育起关键作用。

  文章一作是来自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Patrick Short博士,他说:“这是第一次,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组调控元件的破坏性遗传改变来预测有多少患儿患有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在我们研究的家庭中,多达140个孩子可能因携带这些特殊突变而罹患这些症状。我们正在为这些家庭进行进一步的确诊工作。”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