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上市企业为何治污不力 无社会责任、守法意识?

2010.6.03
  最近,环境保护部对11家未兑现环保整改承诺的公司予以通报批评,引起广泛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11家公司存在的严重环保问题,大都是在以前环保核查中发现的老问题,两三年前就已承诺整改,却迟迟拖延不动;而且,最近环保部门在现场检查之前,已明确要求公司先进行自查。这些公司应该有足够的时间采取整改措施,却没有主动纠错,抱着侥幸心理和应付心态,导致公司当初的环保整改承诺成为一纸空文。

  这些上市公司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环保守法意识如此淡薄,根源何在?

  环保违法成本太低,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环保法律法规处罚措施偏软,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在GDP增长冲动下撑起了“保护伞”,企业环境违法所受处罚往往不能和治污成本相提并论。例如,西部地区一家啤酒厂,两年时间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当地环保部门唯一的处罚是每年罚款1万元人民币,而建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成本是390万元,足够企业交390年的罚款。企业自然是宁交罚款,不治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捞取最大经济利益。

  公众环保意识不强,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过于宽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环保违法成本高不起来。从5月26日环保部通报批评11家上市公司的消息公开见报后的三天时间里,除了因其他原因停牌的冀东水泥和新疆天业两家公司,其余9家公司中有8家公司股价都是上涨的,涨幅最高的达到了4.28%,只有1家公司微跌0.64%。

  这些上市公司长期不兑现环保整改承诺,背离了公众公司诚实守信的原则,放任环保问题可能酿成重大的环境风险,污染了环境,无疑是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不当行为。这些公司被通报批评后,很多投资者似乎视而不见,并不在意。这和欧美国家的情况形成了巨大反差――不要说公众公司,就是一般的公司,也没有胆量以身试法,如果在环保上出现污点,企业将面临社会各界的巨大压力,被投资者、消费者无情抛弃,企业颜面扫地,遭受重大损失。

  被通报批评的11家公司,市值最大的超过了1300亿元,堪称行业“巨无霸”,小些的市值也有几十亿元,这些公司恐怕并不缺钱,应该有能力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表现。一些公司在被通报批评后赶紧声明,环保整改对公司业绩影响不大,可见当初还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我国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一些被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能源需求大幅增加,能耗强度、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速度放缓甚至由降转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趋势明显减缓。要遏制这一势头,必须让环保这条“高压线”真正通上电。这就需要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节能减排责任的考核,加大环境违法惩处力度,消费者自觉选择环保产品和绿色证券,社会各界都来监督环境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环保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保障“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顺利完成。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