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成都山地所在泥石流灾害评估研究方面提出新思路

2019.10.21

  2017年8月8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突发震级为Ms 7.0的走滑型强震,震源深度为20km(33.20°N, 103.82°E),造成25人遇难。地震诱发数以千计的同震滑坡,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松散固体物源,增大泥石流的危险性。因此,如何在无长期监测数据的情况下,快速准确评估震后次生灾害对保护国家瑰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现有的评估方法鲜有考虑震后泥沙补给量的变化。为弄清震后泥沙补给量变化对泥石流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胡凯衡带领团队对九寨沟流域展开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并取得新进展。

  研究团队结合实地考察与遥感解译技术,在九寨沟流域内发现83处地震诱发的崩滑体,主要集中在距震源断层3 km的范围内。调查发现流域内扎如沟、荷叶沟、树正沟、则查洼沟以及下季节海子沟泥沙增量较大,震后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最高。后期通过多期高清遥感影像和无人机相片,解译获取地震前后五条泥石流沟的泥沙增量。由此,结合泥沙增量、流团模型以及数值模拟手段开发一套完善的泥石流灾害评估方法,并通过震后下季节海子沟泥石流事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利用新方法,评估了上述五条泥石流沟的规模、冲出距离、堆积范围、堆积深度等泥石流关键特征参数,并制作泥石流危险分区图,为震后九寨沟景区土地利用规划、泥石流次生灾害防治等提供参考依据。

  该研究最近发表在国际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