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社会共治打造质量安全链条

2017.3.15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高度重视,加快健全和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许多监管措施相继出台。

  2017年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让农产品更安全地“产”出来和“管”出来?到底什么样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才适合我国当前总体形势?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从源头

  把关质量安全

  如何“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产地环境是“土壤”,这个“土壤”却被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捆绑着、制约着。

  农业面源污染一直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非常棘手的问题。包括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和化肥、残留农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等引起的对土壤、水体及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污染。

  农业投入品中,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防病治虫、促进粮食和农业稳产高产至关重要。然而,化肥农药的盲目、过度施用,在提高产量和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给产地环境增加了很大的压力,造成严重的污染,并且产生了食品安全隐患。

  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农业部在2015年启动化肥农药“两减”行动,力求从源头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2月28日,农业部办公厅发布了《2017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作安排》,对今年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更全面的部署,其中就包括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养殖粪污综合治理行动、推进地膜综合利用行动等,旨在竭力为农产品产地安全保驾护航。

  “看不见”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产品的“隐形杀手”。针对产地重金属污染问题,“我国近年来大力开展土壤修复行动,组织科研机构进行持续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应用研究。但是,土壤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时间和耐性。”北京达邦食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明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立足‘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发展绿色农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安全生产的产地环境,让绿水青山生产出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中国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祥洲说。

  冷链物流建设迫在眉睫

  农产品生产出来后,如何安全地将农产品运输到市场十分关键。从整个质量安全危害风险环节来讲,运输是一个重要节点。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为了防腐保鲜,商家会在运输过程中进行一些防腐处理,由于个别滥用防腐药物现象的发生,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这使得全社会对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冷链物流的出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我提议应该加大力度建设冷链物流系统,这个是目前 ‘北蔬南运’的短板。”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委副调研员谭志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谭志娟带领当地农村合作社,按照国家绿色A级标准培育出来的绿色有机白菜,其胡萝卜素含量是普通白菜的4.77倍,维生素C含量是普通白菜的3.65倍。但是,就因为没有健全的冷链物流无法更好地保鲜而难以销往全国各地,“希望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谭志娟说。

  重庆丰之绿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家毅也一再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强调冷链物流系统建设的重要性,他在做生鲜电商时,深刻地体会到许多地方在这方面的缺乏。

  冷链物流由农产品生产、冷冻贮藏、加工包装、冷冻运输、上市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构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低温系统工程。冷链农产品不仅要求保鲜,还需特别注意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否则一旦出现纰漏,就会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由于我国的冷链体系建立起步晚、各方面建设尚不完善、作业环境不达标、冷藏运输效率偏低等,直接导致运输过程中果蔬类农产品损失惨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果蔬类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到销售的过程中,损耗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损失率却能稳定在5%以内。

  专家指出,提高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质量迫在眉睫,尤其是现在电商模式的盛行,更需要这种能够提高品质的新的流通方式,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建立合理、可行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监控机制,这方面亟须进一步开展工作。

  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命运共同体

  无论是从产地源头、运输环节、加工企业、销售市场等,都离不开“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杨明升看来,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关键在基层。“基层监管主要指县、乡一级的监管,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败的关键在基层防线,这个防线必须要织牢。”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是在探索中前进。“不过,单靠政府部门的‘管’还远远不够,社会的参与和监督同样必不可少。这就是现在涌现出来的新模式——‘社会共治’。”杨明升表示。

  李祥洲认为,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为了人民,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依靠人民,让人民共享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农产品,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工作方法和工作目标。

  “应该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政府与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新闻媒体、行业协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联动机制,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命运共同体。”李祥洲表示。

  除此之外,专家指出,在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政府的职责正从过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转变到“监督生产企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来,政府和企业之间无形中形成了一个真空层。

  杨明升表示,食品安全中,生产企业是第一责任人,政府主要负监管责任,扮演“裁判员”角色,生产企业则是“运动员”,“现在迫切需要一个中间角色一方面可以协助政府分担一些具体的管理事务,一方面可以指导帮扶企业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进行合规生产。这个中间角色就是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既可以当政府监管部门的‘协管员’,又可以当生产企业的‘教练员’。这个角色目前非常需要。”

  “因此,我认为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和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法治思维和共治思维并重,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杨明升说。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