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聚力光谱“三新”时代,第二十五届全国光谱仪器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

2024.4.12

2024年4月12日,第二十五届“全国光谱仪器学术研讨会”在厦门隆重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测试装备分会、厦门大学及分析测试百科网联合主办,同时获得支持单位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创新方法研究会科学工具委员会及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作支持。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担任大会主席,任斌教授、张大伟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此次大会围绕光谱仪器的核心部件研发、AI技术在光谱仪器中的开发与应用、光谱仪器的自动化、以及绿色仪器研发等议题,共同探讨光谱仪器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和新应用,加强学术交流和产业合作,推动我国光谱仪器事业的持续发展。分析测试百科网作为支持媒体,为您带来精彩报道!

现场.jpg

现场2.jpg

第二十五届全国光谱仪器学术研讨会现场

首先,光谱仪器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测试装备分会秘书长、清华大学邢志教授邢志表示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到来,全国光谱仪器学术研讨会已举办24届,本次为疫情之后的第一届,共邀请到四位院士亲临现场做精彩报告,希望各位与会代表能够在本次会议充分交流。最后,邢志宣布第二十五届全国光谱仪器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

邢.jpg

光谱仪器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测试装备分会秘书长、清华大学邢志教授

第二十五届全国光谱仪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厦门大学任斌教授主持,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处长张露璐、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刘长宽分别上台致开幕辞。

任.jpg

主持人 厦门大学 任斌教授

庄.jpg

上海理工大学 庄松林院士

庄松林院士首先表示感谢大家的到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家应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引领光谱仪器的发展方向。首先应该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是推着光谱仪器发展的根本革命,我们应当加强光谱仪器核心器件构建、研发的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次我们要积极探索 AI 与光谱仪器技术的深度结合,推动光谱仪器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我们期待通过本次会议能够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产业合作,共同探索光谱仪器领域未来的发展之路。

田.jpg

厦门大学 田中群院士

田中群院士表示非常高兴参加本次会议,同时也非常感谢,并欢迎大家的到来。科学仪器现在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方方面面有很大的这个压力和动力,所以期待大家能够通过这个会议大家畅所欲言,沟通交流,碰到出思想的火花,共同探讨现有阶段我们中国的光谱仪器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ll.jpg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张露璐处长

张露璐表示上海是国产科学仪器及进口仪器的聚集地,集聚了很多产学研用的单位和企业,同时,在各方专家学者的参与下,上海市制定了为期三年的国产代替行动方案,希望推动国产仪器的发展,助力国产仪器在国际背景下有更大作为。希望各界专家学者能够提供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仪器行业的发展。

刘ck.jpg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刘长宽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刘长宽首先感谢大家千里迢迢来参加本次会议,特别感谢四位院士的到来。刘长宽回顾了光谱学术研讨会的发展历程,从第一届到第二十五届,经历了很多的变革和发展。最后,刘长宽表示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专家委员会组织的学术活动,促进大家的沟通交流。

开幕式顺利结束后,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张大伟教授、厦门大学任斌教授、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谭平恒研究员、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技术经理朱敏及南京大学张春峰教授带来精彩的报告分享。

田 汇报.jpg

厦门大学 田中群院士

报告题目:探讨AI赋能科学仪器和传感技术的机遇和方向

田中群院士从“为何要开拓新能源赛道、科学仪器和传感技术的挑战、人工智能可否提供巨大机遇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当前全球能源领域面临众多难题,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战略问题和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在建立和改变能源利用方式的新赛道上不能落后。因此大规模储能技术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但前尚未形成市场主导技术。随后田中群院士在电化学研究及AI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介绍。他提出锂负极界面的最基本科学问题是固态电解质界面相研究,并强调电化学能源工况研究具有很大的需求和挑战。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脱离”路灯下找钥匙“模式,在仪器研究方面要敢于引入AI,并实现“准确度+精密度+效率”的结合。在谱学表征技术的研究中,往往需要多种技术的联合,全系统的工况表征和调控可解决真正的问题。因此在工况体系下,由于大体量数据和复杂的工况环境及谱学信息,AI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提升数据质量并提供分析决策模型。

张dw.jpg

上海理工大学 张大伟教授

报告题目:光谱仪器前沿创新和应用技术@USST

张大伟教授首先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及光电信息学院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现在课题组内的六个重要工作,分别是近红外脑电融合的可穿戴脑成像系统、单纳米线光谱仪、太赫兹频谱仪、基于DVD光头的荧光检测光谱仪、高性能光谱仪器的关键元器件及其他光谱仪器。张大伟介绍了课题组相关的多个研究成果, fNIRS-眼动追踪技术作为神经心理学的一种综合性方法为认知负荷的评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DVD 的光头结合荧光检测器的基本原理,设计便携式的荧光检测器并用于叶绿素的检测,获得了理想的准确度,检测限达到0.35 μg/L。凹面光栅消像差设计及计算理论结合了拟合子午弧矢聚焦曲线的消像差设计方法及凹面光栅衍射效率的有限元积分计算方法解决了凹面光栅消像差设计、凹面光栅衍射场能量分布计算难题。此外还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在血糖监测的应用及中空角反射镜、新型双通道拉曼光谱仪等创新设计。

任b.jpg

厦门大学 任斌教授

报告题目:从科研到教学的拉曼光谱仪

任斌教授从近20年的工作开始报告的介绍。从1994年到现在,任斌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一直与仪器相关。之后,任斌重点介绍了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的现有研究。TERS是SPM和PERS的组合,能够同时获得形貌信息和化学信息,并具有纳米空间分辨率(10 nm~1.5埃)及高灵敏度。但是影响TERS灵敏度的因素很多,包括TERS仪器、针尖、工作环境及基底,并且SPM空间有限,同时需要机关与针尖的精确耦合,因此TERS具有较高的入门门槛。基于以上难点和挑战,通过设计基于光纤激发和收集的拉曼探头成功获得国内首套TERS系统并可与任意SPM系统联用。TERS的核心在于针尖,须综合考虑TERS增强、空间分辨率和SPM稳定性。因此,任斌教授团队通过改进方法,使用电化学刻蚀制备STM-TERS针尖,并已获得金针尖和银针尖两种。通过该方法获得的针尖具有针尖平滑和高重现性等优点。任斌还介绍了原位EC-TERS的优势、系统原位电化学纳米谱学成像仪器、宽场拉曼成像及噪音学习在表面科学中的应用等内容。

邵xg.jpg

南开大学 邵学广教授

报告题目:化学计量学与新型光谱仪

邵学广教授介绍了化学计量学的含义和应用,并引出本次报告的重点内容多元光学计算(MOC),MOC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970s研究的多元光学处理,邵学广教授课题组于2010年开始关注此方向,当时缺乏相关材料,便从核心问题滤波器的硬件及软件着手,共设计了五个函数进行滤波器软件的研究,同时对成果进行判别。而后根据基于LC-SLM和DMD光谱仪的现有研究进行滤波器的构建和应用。在近红外光谱仪的控制方面以实现DMD的控制并获得两项发明专利,能够在定量、判别、在线分析及医疗等领域的实现快速测定和成像。邵学广还介绍了水光谱探针与水光谱成像和深度学习方法的结合,可用于结构与相互作用分析、蛋白质凝聚及LCST过程及疾病诊断。

谭.jpg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谭平恒研究员

报告题目: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模块及其应用

谭平恒研究员由一个问题“能否在现有单光栅光谱仪的基础上研制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模块?“引入报告的主要内容。商业化显微共焦光谱仪的价格普遍昂贵,因此多功能、易升级的光谱仪成为大众的期待。搭建显微拉曼和荧光光谱仪需要高要求的显微共焦耦合模块,可以和普通光谱仪耦合,并且具有光路准直快速,操作简便等优点。基于此,谭平恒研究团队设计出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模块,具有多路自由激光引入、多路光谱采集出口、低波数拉曼测量、支持拓展扫描成像、共聚焦显微光路设计、宽光谱覆盖范围及多功能拓展应用方案等特点,可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实验需求。该设计已用于多个实例:使用SmartRaman+超快激光+光栅光谱仪组合搭建可调谐拉曼光谱测量系统;Smart Raman+光纤光谱仪进行信噪比分析;搭建显微共焦布里渊光谱测量系统。近三年,基于该显微模块用户已发表超40篇文章,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等研究方向,合作客户覆盖17个地区。

朱m.jpg

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技术经理 朱敏

报告题目:化学分辨DRC-ICP-MS技术与应用

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技术经理朱敏在ICP-MS质谱干扰及解决方法、化学分辨DRC-ICP-MS技术与应用及PE公司光谱仪器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冷等离子体技术和高分辨-ICP-MS技术是解决ICP-MS质谱干扰的重要方法,前者通过改变等离子体条件,后者则通过改变质量分析器达到优化的目的。此外,离子分子碰撞反应技术中的碰撞气、化学反应(电荷转移、质子转移等)也是优化的重要条件。

碰撞反应技术商品化仪器实现的方式包括动能歧视和化学分辨。化学分辨有两种实现方式,分别为原位消除和质量转移。化学分辨的难点主要是碰撞反应池中离子分子副反应的控制,可以通过DRC技术实现优化。DRC技术从1999年至今有了很大的发展,DRC-ICP-MS/MS现如今能实现更方便的化学分辨,并改善质量转移能力,降低背景,大大提高灵敏度。例如磷元素只有一个同位素,检测易受到NO等的干扰,而利用化学分辨质量转移的方式可以消除这种影响。并且化学分辨DRC-ICP-MS技术几乎所有元素均可实现ppt级别的分析。

张xf.jpg

南京大学 张春峰教授

报告题目:高速大阱深探测器助力高精度超快光谱分析

张春峰教授介绍了超快光谱探测器:噪音的起源及解决方法和应用场景两部分。瞬态光谱分析采样过程时间长,易受到电学噪音干扰,基础噪音为光散粒噪音。光谱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信号产生、信号采集和信号传输过程,在弱光精密测量过程中若只延长曝光时间则只增加暗电流,因此检测过程中增加采样频率、抑制暗电流、读取噪音、保持数模转换高分辨率成为重要问题。基于此,张春峰团队增加高阱深设计,通过可控门积分抑制暗电流,满阱深度与数模转换优化解决以上问题。超快光谱探测器可用于太阳光密度下的激发态动力学研究,以及瞬态磁光光谱和高精度二维电子光谱研究。综合而言,高速大阱深探测器能够进行快速分析以及电噪音管理,并且具有弱激发、低损伤、省时间等优势。

本次大会设置厂商展台专区,以便与会者分享交流。

1.jpg

10.jpg

2.jpg

9.jpg

3.jpg

8.jpg

4.jpg

7.jpg

5.jpg

6.jpg

11.jpg

12.jpg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