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1.10

  今天,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匡海学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气,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通过研究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以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依据和原则。匡海学教授率领课题组,通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首次通过实验研究阐明了中药性味的本质及四性与五味的关系,即中药(包括性味组分或化合物)同时具有性(气)与味;五味主要与中药的具体功效相关,四性主要与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相联系;四性可通过中药对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的影响予以评价归属。

  此项研究探索出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方法;建立了基于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的中药寒热性预测模型,将现代方法与传统的性味评价方法相结合,充实完善了中药四性归属的评价方法,可有效用于中药寒热温凉四性的评价归属;凝练并明确了一组与中药性味理论相关的新概念及其内涵;构建出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采用上述研究模式,课题组首次阐明了吴茱萸、麻黄各自的辛味和苦味的物质基础;证实吴茱萸的辛味与苦味均为温性,而麻黄的辛味为温性,苦味(物质基础为课题组发现的、具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多糖组分)具凉性。首次发现并证明洋金花不是传统的单性味中药,而是兼具辛味和苦味的复合味中药;阐明其辛味物质基础是生物碱组分,具温性;其苦味有清热祛风、解毒、止痒功效,物质基础是醉茄内酯类和黄酮类成分,具凉性。基于传统方剂左金丸和吴茱萸汤配伍规律的可组合性研究证明,吴茱萸辛味、苦味组分可分别代替吴茱萸饮片而在方剂中起相应的配伍作用。

  这一研究模式也可作为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新途径。课题组已依此发现了洋金花的新性味(苦味)并证明其有独特的治疗银屑病疗效,阐明了苦味的物质基础,分离、确定了61 种化合物(25 种为新化合物);构建了药物治疗银屑病的多维评价体系,为解决研发治疗银屑病新药但缺少药效学和作用机理评价模型的问题提供了示范。在阐明其具有与治疗银屑病相关的系列药理作用基础上,采用5种HaCaT 细胞模型以及银屑病样皮损动物模型进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DMSO、EGF、IFN-γ、TNF-α 等诱导的不同病理模型下,洋金花苦味物质基础醉茄内酯类和黄酮类组分及其单体化合物具有不同的、但整体又呈互补的作用,并从多角度揭示了洋金花各类各层次性味物质基础的作用机理及相互作用;完成了5 类新药临床前研究,研制的新医院制剂《洋金花胶囊》已用于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0.75%,其中痊愈率为65.93%,且未见毒副作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首次发现麻黄苦味物质基础酸性多糖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对过敏性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阐明了14 种新酸性多糖的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科学诠释了中医对麻黄性味功效的认识,也为麻黄资源的再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匡海学教授简介

  匡海学教授,1955年生人,日本明治药科大学药学博士,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药学科带头人,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并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匡海学教授从事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性理论及创新药物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课题以及多项应用开发性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1项以及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指导的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