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两会后仪器行业“风口”在哪里?

2022.3.15

  3月11日,全国两会正式落下帷幕。今年的两会上多次提到了科学仪器、装备等名词,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参考方向。1.加强仪器国产化;2.支持采购国产仪器设备;3.加强碳计量技术研发应用;4.加强新型储能装备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李霞:让更多科学仪器设备“中国造”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陵县血防所应急办主任李霞在本次全国两会上带来了关于尽快解决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建议。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李霞发现高端科 学仪器设备自主可控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命门’。相关单位科学仪器设备依赖进口,“买不来”的“卡脖子”问题日趋严峻。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她建议:

一是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的“策源地”作用。引导和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科技创新领跑、跟跑中,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加强原创性科学仪器设备的搭建,实现科学仪器设备“从0到1”;鼓励相关科研人员结合前沿技术研究需要,对成熟的商品仪器进行功能开发和创新,形成新的关键部件。

二是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首台(套)科学仪器设备应用“试验田”。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在购置科学仪器设备时,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应占一定比例;鼓励相关单位采取联合共建应用中心等方式,加强首台(套)科学仪器设备应用和示范工作,不断迭代升级,不断形成功能丰富、“皮实耐用”的科学仪器设备商品。

三是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人才库”作用。鼓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仪器仪表学科建设,开设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相关课程,强化实验实验教学,塑造工匠精神;鼓励相关单位设立科学仪器设备实验技术基金,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在商品化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中,加强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造就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应用的“行家里手”。同时加强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已在国际科学仪器设备公司工作多年的人员回国效力,以站在巨人肩膀上推进高水平科学仪器设备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锐科激光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支持采购国产仪器设备 助力高端装备国产化

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扶持,许多国产设备及企业逐渐步入正轨,早年间“非进口不要、非进口不用”的状况已经鲜少出现,国产设备在某些细分领域的弯道超车,完成了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设备的里程碑式进程。

建议:

1、扩大采购主体范围,除了规定政府大力推进采购国产医疗仪器外,医疗机构、国有企业在能够满足要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国产产品。

2、将国产采购政策进一步落细落实:包括采购公示、设置最小国产仪器采购比例、明确国产设备及仪器定义范围、采取实质性措施促使“首台(套)政策”落地、建立并定期更新各地及各领域自主创新重点产品目录等。

3、通过制定采购国产设备免税或退税的政策,带动相关设备的国产采购率。

4、通过产业集群、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缩短创新设备上市时间等形式,打造国产设备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加强碳计量技术研发应用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聚焦碳计量技术的研发应用,带来了一份《关于高度重视先进碳计量技术研发应用和国际标准制定的提案》。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核心是控制碳排放总量,摸清碳排放底数,是科学决策、成效评估和国际谈判的重要基础,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方向说,要尽快建立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碳排放统计监测核算报告体系,制定基于直接测量为基础的核算报告国家标准,增强统计监测能力,保障碳排放数据的完整准确和一致可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有力支撑科学决策和国际合作。

碳计量技术的标准也同样制约着我国碳计量技术的研发应用。方向表示,当前,我国碳排放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规范发展滞后,难以保障碳排放数据的准确完整。

“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这既是国家利益的体现,更是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方向说,要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全球互认的碳计量监测核算报告标准,为全球减排合作奠定基础。同时,要加大先进碳计量技术研发应用力度,对先进碳计量技术和高端碳测量仪器研发应用实施专项经费投入,努力实现核心技术与高端仪器的自主可控,提升统计监测能力。

“我们首先要在国家标准层面实现测量和核算方法学的统一,完成碳数据准确性的国际互认和接轨,同时在国际标准层面继续深化发挥计量的引领作用,在国际碳减排测量标准制定与技术研发方面争取主动。”方向说,由于计量工作相关部门目前并不在我国的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团队中,因此还未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和谈判。他建议吸收计量测试专家加入我国“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组”和国家标准起草组,积极推动我国计量测试专家加入“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起草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要通过主导或积极参与国家间碳数据测量国际比对,以国际互认的碳排放数据测量体系为支撑,推进与国际碳市场接轨,积极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方向看来,今年初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包含碳计量技术规划,市场监管总局也制定了《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就是要通过先进碳测量技术支撑我国碳市场和国家碳排放清单数据质量,达到“报告的1吨就是排放的1吨”的国际要求,实现国际互认。

“市场监管部门要搭建好平台,让全社会认识到计量工作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谈及如何加强各部门协同发力,方向认为,要让碳计量技术力量更多参与到国家碳标尺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国家碳排放清单的编制,以及未来应对碳关税等工作当中,发挥计量“度量衡”的作用,提升我国碳数据的可信度,提升我国在温室气体国际合作中的贡献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加积极和更加有效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长俞章法: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力度、提高关键重大装备国产化率

今年全国两会,俞章法带来关于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力度、提高关键重大装备国产化率的建议。

目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随着“再工业化”浪潮的不断发展,多数国家已推出振兴制造业的战略或计划,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本国制造业的重视也达到了空前高度。融合了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5G等前沿科技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近年来,我国一大批大型高端装备实现了自主研制和进口替代,推动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实现了长足进步和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但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俞章法在调研中发现,由于装备本身价值高,且对用户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用户不敢用”的难题。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不畅,已经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俞章法提出:一是建议围绕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继续支持国内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开发能够实现国产化替代的大型高端技术装备,支持企业申请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加大首台(套)奖励力度。同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在国家矿山、能源、冶金、建材等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骨干和表率作用,制定中央企业优先购买能够替代进口的国产化装备的支持政策,对于使用国产化首台(套)重大装备的用户企业,按照国产化比例在该企业增值税、设备折旧上给予适当减免税赋。

二是建议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深层次合作,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推广的积极性。倡导用户单位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进行采购,建立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加强重大装备国产化“一条龙”模式构建,促进国产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示范应用,力求实现多方共赢,为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委员:建设“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国家实验室 助力“双碳”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发展的提案,他建议,在“双碳”目标下,要把新型储能材料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尽快规划建立全国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启动建设“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国家实验室。

  他指出,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路径。新能源储运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关键,而其中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的开发是基础和保障。

  他认为,现有的抽水蓄电,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以及现有高压和液态氢储运方式不能满足清洁能源发展的要求,“开发新一代高效安全的储能技术与装备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突破点和刚性需求”。

  潘复生建议,政府部门要理清思路,科学确定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领域,科学确定战略发展重点。加大对颠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技术的开发投入。

  他表示,在新一代前沿性储能材料领域,我国在国际上有显著的技术基础和优势。他说:“中国的制度优势是非常独特的,我们可以做很多在其他地方无法做成的事情。”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