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以肠套叠为表现的原发性结肠淋巴瘤病例分析

2022.4.04

肠套叠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4~10个月的婴儿多见,且随着年龄增长继发性因素增加。现报道1例儿童原发性结肠淋巴瘤,以肠套叠为首发表现,掩盖了肿瘤性病变,险导致漏诊。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加以复习,以减少漏诊、及时治疗。


临床资料


患者,男,8岁。因间断性腹痛4 d来泰州市人民医院就诊。外院B超诊断为肠套叠,遂至泰州市人民医院行空气灌肠诊治。采用自动空气灌肠整复仪,设定压力10 kPa,开始注气后乙状结肠即见软组织块影,随着不断注气和压力升高,软组织块影逐渐回缩,维持压力10 kPa约2 min,小肠内突然见大量气体影,整复成功。透视中降结肠中段见软组织块影,经按揉及改变体位后软组织块影未见变小、移位或消失,提示为降结肠占位(图1),收住院进一步诊治。


入院查体:腹软,左侧腹部局部压痛,无反跳痛,无肌抵抗,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血生化、肝肾功能及肿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入院后患者行胸腹部CT检查,CT示降结肠内见突入腔内的软组织块影,直径约3.3 cm,增强后明显强化,胸腹部其他脏器正常,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2)。经肠道准备后行无痛肠镜检查,降结肠近脾曲处见突入腔内的肿块影,直径约3 cm,肿块表面充血、水肿、糜烂伴溃疡形成,管腔狭窄,内镜勉强通过,考虑为降结肠癌(图3)。镜下取1块肿瘤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为少量纤维、脂肪组织,其间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手术经过:经左侧腹直肌切口,逐层切开,术中降结肠脾曲见肿块,直径约4 cm,息肉状向腔内生长,未侵及浆膜外,肿瘤与胰腺下缘、胰腺尾部无黏连,术中诊断为降结肠癌,行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病理结果:降结肠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浸润肠壁全层。镜下肿瘤细胞弥散排列、体积较小、较规则、胞质少、核深染、核分裂相偶见(图4),免疫组织化学CD20和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弥散+,Ki-67增殖指数约90%。术后患者行经典的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2次,间隔1个月,目前随访9个月无异常。


1649062461550565.jpg


讨论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占所有结外原发性淋巴瘤的5%~20%,其中原发性肠淋巴瘤占20%~30%,小肠多见,结肠罕见。原发性肠淋巴瘤起源于肠黏膜下淋巴滤泡,向腔内侵袭黏膜层,向外浸润肌层,生长迅速,形成息肉状结节突入肠腔,极易诱发肠套叠。原发性结肠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以腹痛、腹胀和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年龄越大越不典型,大多数呈亚急性或慢性发病,病史可迁延数周或数月。


本例患儿临床表现为间断性腹痛,以肠套叠为首发表现,掩盖了肿瘤性病变,容易漏诊。认为对5岁以上儿童出现慢性间歇性腹痛,或伴有便血、腹部包块等,同时伴肠套叠者,要高度警惕本病。


联合多种检查手段有助于本病的发现和诊断。本例患儿B超首先提示为肠套叠,未见肿瘤性病变。本例行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成功,整复过程中降结肠脾区见软组织块影,曾考虑可能为粪便所致,但改变体位和局部按揉后,肿块未变小、移位或消失,进而提示为降结肠占位。空气灌肠整复成功后患者疼痛减轻,临床症状缓解,虽不能对本病做出正确诊断,但为进一步检查指明了方向。肠镜检查是确诊本病的最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腔内肿瘤的位置、形态和范围,同时活检能提供组织病理学诊断。


本例患儿肠镜检查误诊为结肠癌,且活检结果仅显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未获得明确诊断结果。分析原因可能与内镜医师对淋巴瘤缺乏认识、警惕性不高、活检较表浅有关,活检应该深挖取材、多部位、多次取材。术前胸腹部CT检查清楚显示了肿瘤局部情况,同时也能了解全身各脏器及淋巴结情况,有助于疾病诊断和临床分期,从而决定治疗方法和手术方式。


原发性结肠淋巴瘤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最佳治疗方案,多数学者主张采用以手术切除原发灶、清扫区域淋巴结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发病灶切除可缓解症状、预防病程后期的出血、梗阻和穿孔,同时可避免首选放、化疗时肿瘤在短时间内急剧缩小而引起的肠穿孔、大出血和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有助于提高5年生存率。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