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纵隔副神经节瘤致异位ACTH综合征病例报告

2022.4.06


    病史资料


患者男性,42岁,因“进行性体重增加3年,反复乏力、浮肿1年”于2011年3月16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起逐渐出现体重明显增加,当时未予重视。2010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胸闷、乏力,伴视物模糊、双下肢水肿,无伴咳嗽、胸痛、纳差症状,自行服用中药治疗后症状无好转,遂至本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查血压升高,最高达221/139mmHg(1mmHg=0.133kPa),空腹血糖达12.7mmol/L。转诊至内分泌科就诊。起病以来,食欲好,睡眠欠佳,体重增加25kg。既往体健,无类似家族史。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7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77/114mmHg,身高168cm,体重85kg,体重指数(BMI)30.12/m2,向心性肥胖体型,多血质貌,面色潮红,满月脸,水牛背,背部可见散在痤疮,全身色素沉着,腹部及双侧大腿内侧可见紫纹,皮肤菲薄。心界无扩大,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生化:空腹血糖波动于12.7~23.9mmol/L之间,钾3.26mmol/L,钠147.8mmol/L,总蛋白55.0g/L,甘油三酯6.48mmol/L;激素水平:血生长激素0.21ng/ml(正常参考范围0~1.0下同),催乳素248.5mIU(45~375),FSH6.4IU/L(1.4~18.1),LH5.3IU/L(1.5〜9.3),睾酮1.53μg/L(2.41〜8.27);甲状腺功能:FT415.8pmol/L(11.5~2.27),FT34.70pmol/L(3.5~6.5),TSH0.21mIU/L(0.35~5.5)。血皮质醇0:00为751.1nmol/L,8:00为1015.3nmol/L(118.6~618),16:00为923.3nmol/L(85.3~459.6);ACTH0:00为24.2pmol/L,8:00为30pmol/L,16:00为22.0pmol/L(0-10.12);24h尿游离皮质醇(UFC)6895nmol/24h(153.2~789.4);隔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1mg地塞米松):次晨8:00血ACTH18.6pmol/L,血皮质醇1114.8nmol/L,完全未抑制;标准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HDDST,16mg地塞米松):8:00血皮质醇548.21nmol/L,抑制46%;血ACTH15.6pmol/L;24h尿游离皮质醇3085.1pmol/L,抑制55%。考虑血皮质醇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24h尿皮质醇较稳定,故认为HDDST可以抑制。


注:A:平扫前纵膈内可见类椭圆形占位病变(箭头),大小约4.2x3.1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约为50Hu; B:增强扫描后,CT值约为71~88Hu(箭头),呈中等强度均匀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清晰

                                                    图1 胸部CT平扫与增强扫描


影像学检查:胸部平片纵隔未见异常。胸、腹部平扫与增强扫描(图1)示前纵隔占位考虑胸腺瘤可能性大;双侧肾上腺未见异常。垂体MRI平扫与增强扫描未见异常。2011年4月1日在CT引导下对胸腺纵膈肿物行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提示镜下瘤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支持副神经节瘤。


治疗经过:在内分泌科血压、血糖控制稳定后,于2011年4月13日在心胸外科行纵膈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腔上纵隔,位于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旁,大小约4.5x4.0x3.5cm3质脆,周围被脂肪组织包绕,与周围无明显粘连,胸腔及纵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检查(见图2):瘤细胞短梭形,排列成巢团状,可见局部钙化免疫组化染色ACTH(+)、CgA(+)、S-100(+)。


    注:A:术中切除的瘤体,大小约4.5x4.0x3.5cm3 ,质脆,周围被脂肪组织包绕;B:瘤细胞短梭形,排列成巢团形(HEx100);C:可见局部钙化(HEx50);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表达阳性(免疫组化染色x400);E:肿瘤细胞人嗜铬蛋白A(CgA)表达阳性(免疫组化染色x400);F:癌巢周围支持细胞S-100蛋白表达阳性(免疫组化染色x400)

                     图2 副神经节瘤术后标本HE染色及免疫组化病理图


术后情况:脉搏123次/min,血压115/75mmHg,血糖6.2mmol/L。术后24h尿游离皮质醇呈进行性下降:7天后为32.9nmol/24h,10天后为15.2nmol/L。2011年5月12日至6月9日患者返院复查,体重63kg,向心性肥胖,皮肤色素沉着减轻,紫纹变淡,每日监测血压正常,多次测量血钾、血糖正常;8:00血皮质醇132.2nmol/L,血ACTH 3.6pmol/L,24h尿游离皮质醇180nmol/24h。


讨论


异位ACTH综合征(ectopic ACTH syndrome,EAS)是由于垂体以外的肿瘤产生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皮质类固醇所致,占所有库欣综合征发病的10%~20%。大部分EAS不能被HDDST抑制,但极少部分可被HDDST抑制。根据Isidori等对383例EAS病例病因的统计,支气管类癌肿瘤占>25%,肺小细胞癌约20%,其次为胸腺肿瘤(11%)、胰腺肿瘤( 8%)、甲状腺髓样瘤( 6%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5% );而副神经节瘤致EAS者则罕见报道,国内尚未有文献记录。


副神经节瘤是一类很少见的软组织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嵴细胞,大多数为良性,恶性发生率2.4%~14%。一般为无痛性肿块,部分能合成、分泌和储存儿茶酚胺及嗜铬蛋白颗粒,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极少数副神经节瘤能产生如ACTH等肽类神经激素,而出现典型库欣综合征表现。治疗上,通过手术彻底清除副神经节瘤肿瘤组织是效的途径。


本病例患者有典型的库欣综合征症状,检查提示血ACTH、皮质醇及24h尿游离皮质醇明显增高,血尿儿茶酚胺因本院外送检验中心未开展故未查,血ACTH及皮质醇节律异常,隔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未能抑制,HDDST可抑制;垂体MR未见异常,胸部扫描报告提示胸腺瘤;胸腺肿物的穿刺活检及术中病理均明确表明为副神经节瘤,因此可明确诊断为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纵隔副神经节瘤。术后患者随诊ACTH、皮质醇、24h尿游离皮质醇恢复正常水平血压、血糖水平亦随之下降,说明治疗有效。


经典的HDDST是皮质醇增多症病因鉴别诊断的经典方法,垂体性的库欣病可被抑制到对照组50%以下,肾上腺腺瘤或腺癌患者一般不能被抑制。而肿瘤异位分泌约90%。不被抑制,但某些EAS如支气管类癌分泌ACTH与众不同,可被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本病例提示,临床上遇到有典型的库欣综合征表现,伴明显血压升高、血糖升高、低血钾患者,即便HDDST能抑制,也应高度警惕EAS的可能,需完善胸、腹CT的 检查,以免漏诊、误诊。若有条件,双侧岩下窦血ACTH水平是鉴别库欣病与EAS的金标准。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