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浅谈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听神经瘤中的...-1

2022.2.02

听神经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听神经瘤手术死亡率已不足0.5%,但术后面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一项Meta分析表明大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8.8%,功能优良率仅62.9%。因此功能保留逐渐成为治疗的首要目标,在听神经瘤中,正常的面神经因肿瘤的挤压、推挤后形态及位置发生改变,面神经保留率不高,本研究拟采用全程监测,即术前面神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fiber image,DTI)技术,明确面神经与肿瘤相对位置,在术中电生理监测确定并加以验证,探讨该方法对面神经术中定位和功能保护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就诊的听神经瘤11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38~68岁,平均(44.5±8.4)岁;病程2个月~20年。所有患者均有听力下降,其中听力丧失2例,4例术前面瘫明显。术前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运用DTI技术进行面神经成像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的3.0T磁共振机采集信号,参数为:重复时间6500ms,恢复时间95ms,矩阵128×128,成像时可见范围230mm×230mm,层距1mm,层厚1.5mm,层间距0,层数90。部分各向异性分数为0.1,将薄层扫描图像信息进行3D重建,并将DTI信号叠加于3D模型中,进行面神经追踪,以内耳门或面神经出脑干区为种子点,选择走行于内耳门和面神经出脑干区之间的纤维束,并排除跨越中线,连接脑干与小脑或穿行于脑干内的干扰信号。肿瘤直径为2.1~5.0 cm,患者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评估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

 

1.2手术方法

 

本研究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选择乳突后直切口,长约6 cm,骨窗大小约2 cm×3 cm。暴露横窦与乙状窦交汇及乙状窦后缘。切开硬脑膜后先释放脑桥小脑池或延髓小脑池内脑脊液,使脑组织充分塌陷。沿小脑半球外侧达小脑脑桥角区,暴露肿瘤后,先电生理监测主动电刺激(0.1mA)肿瘤背侧,查看肿瘤背侧是否存在面神经,没有面神经则先切开背侧行囊内减压,视具体磨钻磨除内听道后壁,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动态肌电图,口、眼轮匝肌出现电活动时及时反馈给手术医师,注意保护面神经,直至肌电图正常。

 

无法辨别的组织是否为面神经时,需以电刺激确认,先以小电流0.1mA开始,并逐渐增大至0.5mA,依据面肌肌电图勾画出面神经纤维的走行方向,然后与术前DTI对比,肿瘤切除在蛛网膜界面内,全程行面神经肌电监测,避免面神经损伤。

 

1.3监测方法

 

使用美国尼高力仪器公司Nicolet Endeavor CRl6通道的监护仪,监测患者的面神经自由肌电和间断刺激器电流诱发肌电。记录电极(针型电极)分别刺入双侧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正负电极相距约1 cm,以贴膜固定电生理监测系统。手术过程中对疑为神经的组织以恒压单极刺激探头刺激,刺激量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准确定位,监测术中持续自发面神经自由肌电图,准确向术者反馈各神经信息。肌电图的分析时间100ms,灵敏度35μV,滤波20~1500Hz。

 

1.4麻醉方法

 

全部采用静脉加吸入复合麻醉,肌松药物从切开硬膜后就停止用药。

 

1.5术后评估

 

①术后第1天复查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了解肿瘤的切除程度。②面神经功能评定:对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术后2周和6~12个月复诊时面神经功能评定,按House-Brackmann标准评分:Ⅰ级为功能正常;Ⅱ级为轻度功能障碍;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Ⅳ级为重度功能障碍;V级为严重功能障碍;Ⅵ级为完全麻痹。

 

2.结果

 

2.1患者DTI结果

 

患者听神经瘤面神经可DTI成像技术显示,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见图1)。7例位于肿瘤中部1/3,2例位于肿瘤下部1/3,2例位于肿瘤上部1/3,术前定位结果与术中所见吻合率为100%。

 1565763270912748.png

图1 面神经DTI图像。A:横断位;B:冠状位。白色箭头示面神经位置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