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加拿大学者提出气候变暖主因是氯氟烃

2013.6.03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31日(北京时间)报道,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氯氟烃,而不是二氧化碳。此项发表在本周《现代物理B》期刊上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对从1850年到目前的观察数据进行深度统计分析后得出的。

  滑铁卢大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及化学系教授卢庆斌(音译)表示,传统的思维认为,像二氧化碳这样的非氟氯烃气体的人为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因,但回溯工业革命时期所观察到的数据表明,这种传统认识是错误的。事实上,氟氯烃和宇宙射线才是造成极地臭氧空洞和全球变暖的共谋。

  大多数传统理论预计,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增加,全球气温也将持续上升。但卢庆斌团队对氯氟烃温室效应进行的计算显示,1950—2002年,全球温度上升了约0.6℃,而2002年之后,地球实际上在降温,这与大气中氟氯烃的下降相匹配。随着大气中氯氟烃含量的持续下降,这种变冷趋势在未来50—70年中也将持续下去。

  人们普遍认为,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氟氯烃分子上,使之分裂并发生连续反应,结果造成地球臭氧层受到破坏。但卢庆斌提出的“宇宙射线驱动电反应”(CRE)理论认为,起源于太空的高能粒子——宇宙射线在打破臭氧分子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经过对数个11年太阳活动周期的宇宙射线、氯氟烃、臭氧层和平流层温度数据的持续观察,卢庆斌的 CRE理论得到证实。他称,CRE理论是完美再现两极臭氧损耗及平流层变冷11年周期变化的唯一理论。在去除自然宇宙射线的影响后,计算结果显示,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可获得20%的显著复苏,这与极地平流层中氯氟烃的下降相一致。

  通过证明南极地区氯氟烃、臭氧损耗和温度变化之间的联系,卢庆斌描绘出了不断上升的全球地表温度和大气中氯氟烃之间近乎完美的对应关系。南极平流层的气候完全由氯氟烃和宇宙射线所控,而没有二氧化碳的影响。消除太阳效应后,全球地表温度的变化与二氧化碳零相关,而与氯氟烃则具有一个高达0.97的近乎完美的线性关系。

  1850—1970年尚无明显氯氟烃排放之前的数据显示,二氧化碳浓度的显著增加由工业革命所致,但去除太阳效应后的全球温度几乎保持不变。而常规的二氧化碳气候变暖模型表明,同期温度应上升0.6℃,这与1970—2002年的气温变化相类似。

  滑铁卢大学科学学院院长特里·麦克马洪评论说,这项研究强调了理解臭氧消耗和全球气候变化之下的科学基础的重要性,对关注气候未来的科研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意义非凡。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