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锡林郭勒建立草原生态长效保护机制

2013.8.26


banquan26.jpeg

图为锡林郭勒牧草生长茂盛的大草原。

  畜牧业如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锡林郭勒草原既是世界四大天然草原之一,也是我国唯一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更是华北乃至全国重要生态屏障之一。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19.7万平方公里,有着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以及荒漠半荒漠草原,它既是世界四大天然草原之一,也是我国唯一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更是华北乃至全国重要生态屏障之一。

  曾经,由于对草原的过度利用和自然灾害的严重肆虐,致使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同时,也影响着全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当年,人们一提到沙尘暴就把矛头指向锡林郭勒盟。

  转变生产思路

  减畜惠民治沙止漠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锡林郭勒盟在全国率先推行“草畜双承包”(草原分片承包、牲畜作价归户),落实土地草牧场“双权一制”(草牧场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建设草场,养更多的牲畜,自己发家,还支援国家。当时,旗县牲畜达到100万头时,牧民会兴高采烈地建纪念碑。

  当牧民在享受着牲畜多、收入高的喜悦时,随着牲畜数量的急剧增长,草原生态负荷迅速增大,基础设施和草原保护措施跟不上,加之自然灾害频发,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同时,畜牧业经济遭受重创,农牧民收入大幅度下降,面对灾害,人们开始反思。

  2000年,国家领导人在视察浑善达克沙地时,作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生态屏障势在必建”的指示,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自此,草原人民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漫漫治沙路。

  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价值取向上,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按照“保护生态、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富民强盟”的总体要求,2001年,锡林郭勒盟提出围封转移战略,引导草场退化沙化地区实施围封禁牧,并将“一转双赢”逐步完善为“两转双赢”,转移农牧民,通过减人、减畜,减轻草场负担,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畜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广大农牧民在艰难的抉择之后毅然走上了转型之路。

  2002年,锡林郭勒盟通过采取有力措施,牲畜头数从最高峰的1800多万头(只)减压到1100多万头(只),切实减轻了草原的压力,将牲畜头数控制在合理的规模范围以内。同时,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化农牧业,确保在牲畜头数下降的情况下农牧业效益逐年提高。

  在实施草畜平衡的基础上,锡林郭勒盟相继实施了国家生态移民工程、西部三旗一市“草原生态恢复禁牧区”试点、自治区边境地区生态移民和阶段性禁牧项目,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进行多层次多类型尝试。

  截至2011年,锡林郭勒盟补奖机制项目总规模为27458.64万亩,其中阶段性禁牧项目6009.27万亩(涉及259个嘎查)、草畜平衡项目 21449.37万亩(涉及418个嘎查、分场)、牧民生产资料补贴6.04万户、牧草良种补贴199.34万亩,补奖项目惠及全部牧民。

  10多年的治理实践证明,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业发展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不能就生态论生态,就农牧业论农牧业。

  借助国家生态建设项目,锡林郭勒盟积极探寻建立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模式,深入推进“两转双赢”,草原生态环境呈现“面上总体恶化趋势有所缓解,点上经过治理明显好转”的局面。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急剧退化沙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形成浑善达克沙地锁边防护林体系,沙地植被状况明显好转,生态系统活力增加;西部荒漠化、半荒漠化、草原退化、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草原增绿与农牧民增收双赢目标。

  打响转型之战

  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003年,锡林郭勒盟召开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蓝旗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郑重承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工业发展首位,绝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发展,打一场锡林郭勒重新崛起的“经济转型之战”。

  作为名扬海内外的锡林郭勒草原,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经济,会不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不仅是锡林郭勒盟人民关心的问题,也是全国关注的焦点。

  10年来,锡林郭勒盟经济建设成就喜人,而更喜人的是,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降反升,目前已累计实施林业生态建设928万亩,造林面积超过了前50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翻了一番,流动半流动沙地面积减少了680万亩,全盟生态环境得到了整体改善。

  剖析锡林郭勒绿色发展的理念,可以用“两个转变、四个工程、八项制度”高度概括。

  为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锡林郭勒盟在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工业发展方式方面追求两个转变。

  为促进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和持续改善,锡林郭勒全力抓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水域和湿地保护、宜居城镇与和谐矿区建设4项重点工程。

  为强化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政策保障,锡林郭勒盟建立完善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草场流转、集体林权、水资源管理、矿业开发管理、农村牧区人口管理、资金保障8项制度。

  通过抓好这“2、4、8”,锡林郭勒盟将近几年的生态建设目标定为:到“十二五”末,草原植被覆盖度稳定在5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0%以上;牧业年度牧区天然草场放牧牲畜控制在1200万头只以内;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

  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的是传统畜牧业的变革之路。10年间,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农牧民围绕“肉、乳、绒毛皮张、菜薯、饲草饲料”五大主导产业,推动农牧业产业化,显见成效。几年来,锡林郭勒盟把引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重头戏,大力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伊利、蒙牛、小肥羊、圣元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壮大草原伊盛、乌珠穆沁羊业等本土企业,各种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遍地开花,带动力不断增强。

  如今,奔腾的河流、湛蓝的天空、悠然的白云、欢快的牛羊和勤劳的牧人共同构成了一幅风情壮美的迷人画卷。

  升级发展理念

  吉祥草原美丽发展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提出“8337”发展思路,为锡林郭勒的草原畜牧业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这里的决策者们因地制宜,提出了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农牧民收入为核心目标。积极开辟科学养畜、实现规模化效益;推进品牌战略、实现优质优价;壮大二、三产业、增加非农非牧收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收入“四个途径”。强化政策、基础设施、产业化、科技人才“四个支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持之以恒地强化农牧业、惠及农牧区、富裕农牧民。

  到2015年,锡林郭勒盟将力争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农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储草棚和暖棚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到2017 年,牧业年度天然草场放牧牲畜继续控制在1200万头(只)以内,通过发展设施畜牧业,使舍饲育肥牲畜达到1200万头(只),总量实现翻番。到2017 年,力争全盟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全盟12.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目标已明确,思路已完善。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目标,锡林郭勒指日可待。

  锡林郭勒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引进大企业、实施大项目、打造大基地,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见效,有力提升了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国民经济实现了由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锡林郭勒盟煤炭、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目前,锡林郭勒盟工业经济发展从最初的唯一一家工业企业中国石油,到现在一批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社会责任感强的大企业集团纷纷进人锡盟发展;从单一的石油开采业,到现在努力形成了煤—电—化工、煤—电—冶金、煤—电—新型材料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推动资源向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转变。

  从2003年颇具历史意义的“蓝旗会议”到2013年,10年转型发展,锡林郭勒在并不平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新型工业化风生水起;10年转型发展,锡林郭勒立足盟情,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草原,是锡林郭勒最珍贵的财富,也是最大的特色,是最靓丽的名片。对于赖以生存的家园,草原人民始终悉心呵护,倍加珍惜。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