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最新PNAS聚焦中国

2009.8.01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在中国贵州陡山沱地区发现了大量保存有早期动物化石的黏土矿物——蒙脱石,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化石,这一发现表明,早期动物可能以湖为家,也就是说我们最遥远的祖先可能来自于湖泊而不是海洋。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据新华网报道,这项研究是通过对中国贵州陡山沱出土的古代岩石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化石存在于古代湖泊沉积岩中,并非像之前普遍认为的那样存在于海底沉积物中。这一发现表明,早期动物可能以湖为家。

  大约5亿年前,复杂的动物生命开始出现,而之前的3亿年间,地球上只有细菌等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大多数专家一直认为,生命最初从海洋中开始进化,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才慢慢适应陆地环境。

  研究人员在中国贵州陡山沱地区发现了大量保存有早期动物化石的黏土矿物——蒙脱石,这种矿物一般会随着地质演变发生质变,而陡山沱地区的蒙脱石却保存完好。研究人员对这一地区蒙脱石的进一步研究证明,这种矿物只能存在于碱水湖中。

  科学家用X射线技术探测了样本,结果显示,其中有一个粘土矿物质同海洋沉积物不匹配。相比于湖泊,海洋环境更加稳定。在湖泊中出现的生物可能寿命比较短。但这是动物进化同湖泊相联系的首个证据,可能有同样年龄或者更老的有机物也出现在海洋环境中,只是人类还没有找到它们。

  中国贵州陡山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化石遗址之一,蕴藏有迄今6.3亿年历史的动物胚胎化石。

  附:

  《自然》:中美科学家在内蒙古发现新哺乳动物化石

  科学家在我国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发现了一对保存完好的蜀兽科哺乳动物化石,这一发现以确凿的证据证明该地区产有蝾螈、真叶肢介、翼龙等化石的地层时代为中侏罗世。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季强博士和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罗哲西博士领导的中美科研小组今天宣布,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11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宁城道虎沟地区髫髻山组中部的凝灰质粉砂岩中,化石从头到尾长约11厘米,保存了头颅和头后骨骼,分为正模和副模。根据其形态特征,该研究小组将其归入蜀兽科,并命名为“ 粗壮假碾磨齿兽(新属、新种)”(Pseudotribosrobustus)。化石有上颌门齿2颗以上,犬齿1颗、前臼齿5颗、臼齿3颗;下颌门齿4 颗、犬齿1颗、前臼齿5颗、臼齿3颗。其上臼齿的三个齿尖呈三角形模式。下臼齿以三角座的三角形齿尖模式为特征。研究小组根据对假碾磨齿兽的研究,认为蜀兽类与澳洲楔齿形哺乳动物的关系要比其他任何中生代哺乳动物类群更亲近。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是我国研究燕辽生物群的经典地区之一,产有丰富的晚中生代化石,常见者有蝾螈、翼龙、兽脚类恐龙、哺乳动物、昆虫、叶肢介植物等。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道虎沟地区产出的这些化石地层的时代归属意见分歧很大。少数学者认为该地层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义县阶),所产的化石归于热河生物群。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该地层的时代为中侏罗世,所产的化石应归于燕辽生物群。众所周知,蜀兽科哺乳动物在世界各地分布较广,在欧洲主要分布于中侏罗世地层中,我国四川发现的董氏蜀兽产于中侏罗世上沙溪庙组。季强博士说,宁城道虎沟地区新发现的蜀兽科哺乳动物以直接的古生物证据再次证明,该地层的时代为中侏罗世,所产的化石无疑应当归于燕辽生物群,这对我国北方东部地区晚中生代陆相地层的精确划分和对比将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