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2009.10.06

  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在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方面的发现获奖

banquan16.jpeg

  Elizabeth H. Blackburn

banquan16.jpeg

  Carol W. Greider

banquan16.jpeg

  Jack W. Szostak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在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方面的发现而获奖。

  这三位科学家分别为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Elizabeth H. Blackburn、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Carol W. Greider和哈佛医学院的Jack W. Szostak。其中,Blackburn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Greider1961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Szostak195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三位科学家将均分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他们解决了生物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细胞分裂期间染色体如何被完整复制,以及染色体如何得到保护不至退化。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显示,解决方案应该存在于染色体的末端——端粒,以及形成端粒的端粒酶中。

  长线状的DNA分子携带着我们的基因,被“包裹”进染色体中,而端粒就相当于染色体末端的“帽子”。Elizabeth Blackburn和Jack Szostak发现,端粒中一段独特的DNA序列保护染色体免于退化。Carol Greider和Elizabeth Blackburn鉴别出了端粒酶,正是这种酶制造了端粒DNA。这些发现解释了,染色体的末端如何受到端粒的保护,以及它们如何由端粒酶而形成。

  如果端粒变短,细胞就会衰老。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长度就会维持,细胞衰老就会延迟,在癌细胞中就是这种情形,可被认为具有永生。某些遗传性疾病则与此大不相同,它们具有有缺陷的端粒酶,导致细胞损坏。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认可这种基础性细胞机制的发现,这一发现已经刺激了新型疾病治疗策略的研发。

    

  “我感到有些颤抖”—— 2009诺贝尔奖得主感言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5日电“我感到有些颤抖,我在想,这种荣誉的认可对于由求知欲驱动的基础科研是多么多么的美妙……”接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来自瑞典的获奖电话通知时,美国科学家卡萝尔·格雷德刚刚起床,正在忙着洗熨衣服。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5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根据诺贝尔奖的惯例,每年的获奖候选人名单在50年内都不对外公开,只在揭晓那一刻宣布得主的名字,并通过电话通知这些获奖者。今年的3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知得奖的刹那都感到“狂喜不已”。

  布莱克本说,早在她当年获得有关端粒和染色体的研究成果时,就意识到这些成果非常重要,她在“做大事”。但获得诺贝尔奖的喜讯传来时她依然十分兴奋,“我感到如此的激动……我想,这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布莱克本评价说,她的发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你并不总会对一项成果有这样特殊的感受”。

  突如其来的获奖消息显然令绍斯塔克也十分激动,他说:“我期待能举办一个大型的聚会,来庆祝获得这一声望很高的奖项。”

 

  更多阅读

  诺贝尔奖网站官方公告(英文)

  解读2009诺贝尔奖:揭开衰老与癌症奥秘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