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荧光成像分辨率和深度如何改变?这篇文献或能让你惊喜

2021.12.14

  近年来兴起的近红外二区(900-1700 nm)荧光成像由于能显著降低生物组织的散射和自发荧光干扰,从而能提高成像分辨率和成像深度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广泛报道的基于供体-受体-供体(D-A-D)以及菁类(D-π-A)的有机小分子染料,由于其较大的共轭结构,导致其疏水性较强,药代动力学差,难以功能化,尤其是对于长波长的菁类染料而言,化学和光稳定性较差,且荧光发射很容易受到极性环境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的生物应用。

  基于此,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点击查看介绍)团队从具有优异化学和光稳定性的氮杂氟硼荧(aza-BODIPY)类染料出发,结合可控自由基聚合的方式,巧妙的设计了发射波长从725 nm到1025 nm可调的完全亲水的FBP系列大分子荧光探针,该系列探针的粒径在3-5 nm之间,其化学和光稳定性明显优于商用的吲哚箐绿(ICG)和IR1061染料。研究团队通过对大分子染料的光物理性质深入研究,发现该类大分子探针在水中保持着非常高的亮度,优化筛选出的FBP 912大分子荧光探针其亮度(εmaxΦf>1000 nm)是目前文献中所报道的肾脏可清除的近红外二区有机探针的10倍左右。

image.png

image.png

  FBP 912大分子荧光探针的粒径为4 nm,其血液循环半衰期达到6.1h,明显长于PEG化或者两性离子的肾脏可清除有机探针(t1/2< 2 h),并且在12 h内约65%从肾脏中进行代谢,可以实现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高灵敏度诊断,优于临床上基于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的检测方法。这项工作为构建水溶性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提供了一类通用的设计策略。

image.png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姚陈志和博士生陈莹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张凡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工作得到了复旦大学化学系、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分子催化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