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科学家9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2015.9.30

  9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包括NIBS邵锋研究组解析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还有北京大学在Nature Methods上发表的5-醛基胞嘧啶测序新技术等。

  NIBS邵锋研究员近年来发表了多项重要成果,最新这一项利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小鼠的巨噬细胞中针对caspase-1 和caspase-11介导的细胞焦亡通路,分别进行了全基因组范围的遗传筛选,以寻找那些敲除后可以抑制细胞焦亡的基因。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筛选都鉴定到了一个名为GSDMD的、功能未知的蛋白。通过构建GSDMD基因敲除的小鼠巨噬细胞和人的HeLa细胞,他们进一步验证了GSDMD缺失可以完全抑制所有已知炎症小体和细菌LPS引起的细胞焦亡;并且在这些敲除的细胞中外源表达GSDMD都可以回复细胞焦亡的发生。

  这项研究首次发现了所有炎性caspase的一个共同底物蛋白GSDMD,并且证明该蛋白的切割对于炎性caspase激活引发的细胞焦亡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这也是首次揭示细胞焦亡和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为多种自身炎症性疾病和内毒素诱导的败血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药物靶点。此外,该研究还首次鉴定了gasdermin家族蛋白诱导细胞焦亡的功能,进而重新定义了细胞焦亡的概念,并开辟了一个新的程序性细胞坏死的研究领域。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伊成器研究组则报道了一种通过化学标记和富集手段,首次实现了免亚硫酸氢盐处理(bisulfite-free)的5-醛基胞嘧啶(5fC)单碱基分辨率、全基因组水平测序。

  之前的研究已经发展了基于抗体和亚硫酸氢盐的5fC测序技术。依赖抗体的测序技术通常分别率较低;而依赖亚硫酸氢盐处理的5fC测序技术,虽然能够实现单碱基分别率的5fC检测,但亚硫酸氢盐处理产生严重的DNA降解、且测序成本昂贵。

  这项成果通过化学生物学的手段,利用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对5fC的特异性化学标记,发展了不依赖于亚硫酸氢盐处理的5fC单碱基分辨率测序技术:fC-CET (Cyclization-Enabled C-to-T Transition of 5fC)。利用这一技术,该研究成功实现了小鼠胚胎干细胞中5fC的谱图鉴定,同时发现5fC富集的区域比5hmC富集的区域更为活跃。由于这一技术不对基因组DNA造成明显降解,fC-CET也将适用于小量、珍贵核酸样本的分析与测序。

  同时值得关注的还有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的一项成果:曹雪涛院士,陈涛涌教授领导研究组证实,Nrdp1介导了信号激酶Zap70 Lys33 (K33)位多聚泛素化,促进了酸性磷酸酶样蛋白Sts1和Sts2介导的Zap70去磷酸化,终止了CD8+ T细胞中的早期TCR信号。Nrdp1缺陷显著促进了TCR结合后初始(naïve)CD8+ T细胞(而非初始CD4+ T细胞)的活化。Nrdp1与Zap70、Sts1及Sts2互作,连接了Zap70 K33位多聚泛素化与Sts1和Sts2介导的去磷酸化。曹雪涛院士、陈涛涌教授Nature子刊发表免疫新成果

  Nature Medicine本月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晓娟研究组的一项新发现,肿瘤靶向单克隆抗体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手段。阻断性抗CD47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显示了突出的效果,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这篇文章指出抗小鼠CD47抗体在野生型小鼠中的抗肿瘤效果主要是通过树突状细胞提呈抗原并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该过程依赖于干扰素的分泌和DNA/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该研究对于抗CD47抗体的临床实验和肿瘤的抗体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