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线性汗孔角化病并发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病病例分析

2022.3.04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 31岁。因左侧下肢斑疹 20余年,加重3年, 于2015年10月22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0年前左侧腘 窝出现数个褐色斑疹,后逐渐上延至同侧臀部,近 3~5 年,胸部出现多处黄豆大褐色环形斑,无痛痒,左侧下肢 皮损逐渐向下扩延至左踝部,呈线状排列,偶有瘙痒,自 行外用曲安奈德尿素软膏(具体剂量不详),未见好转。既 往史:既往体健。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胸部散在 数个黄豆大褐色斑疹,部分边缘有黑色线(图 1A、 B),无 明显隆起。左侧下肢自左臀沟至左足踝部可见黄豆至蚕 豆大黑褐色不规则斑,部分呈环形,皮损中央颜色较深, 边缘较浅,部分边缘呈堤状隆起,整体自左侧臀沟至左 足踝部沿Blashchko线呈线状排列(图 1C、 D)。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凝血 5 项及空腹血糖 均正常,抗 HIV 抗体、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TP- PA)、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均阴性。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可见局部表皮 凹陷处角化不全柱,其下方表皮变薄,颗粒层消失,表皮 轻度增生,真皮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图1E~H)。


诊断:线性汗孔角化病并发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病。


B:胸部散在分布褐色斑,部分边缘有黑色线; C:左侧下肢沿 Blashchko 线呈线状分布的褐色 斑;D:腘窝皮损呈环形改变,边缘呈堤状隆起; E:表皮角化过度,其下方表皮变薄,颗粒层消 失,表皮轻度增生,真皮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 浸润(HE 染色 ×400);F:局部表皮凹陷处角 化不全柱(HE 染色 ×1000);G:表皮角化过 度,可见局部表皮凹陷处角化不全柱,其下方表 皮变薄,颗粒层消失,表皮轻度增生,真皮血管周 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HE 染色 ×400);H:局 部表皮凹陷处角化不全柱(HE染色 ×1000) 图 1 线性汗孔角化病并发浅表播散性汗 孔角化病患者胸部皮损及组织病理像


2 讨 论


汗孔角化病是一种较少见的、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角化不全性皮肤病,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本病为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有家族史,发病率男性是女性的 2~3 倍。日光曝晒、肾移植、光电子束辐射、光化学物质 治疗和慢性皮肤损伤等可诱发或加剧皮损,某些药物 如苯甲基双氯噻嗪也可诱发本病。在 HIV 感染、器官 移植及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发病率高[1]。本例患者 无明确可能的发病诱因,虽否认家族史,但不除外家 族患同种疾病者被忽视的可能。


本病以经典斑块型汗孔角化病为典型皮损,还包 括浅表播散型、单侧线状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显 著角化过度性、炎症角化型、掌跖泛发型、点状型、丘疹 型、疣状斑块型、混合型等 10 种异型皮损[1]。通过复习 相关文献,发现汗孔角化病表现形式多样,各型共存于 同一个患者时皮损通常表现不典型[2]。本例患者左侧下 肢皮损表现与线状苔藓、线状扁平苔藓、线状表皮痣不 易鉴别,但左侧下肢及胸部皮损病理均可见特征性表 皮凹陷处角化不全柱,结合临床,左侧下肢考虑为线性 汗孔角化病,胸部为浅表播散性。故本例患者诊断为: 线性汗孔角化病并发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病。


汗孔角化病皮损易于恶变,恶变大多发生于线状 型,且大多数发生在下肢,目前国内已有汗孔角化病并 发鳞状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的报道[3-4]。本例患者目前组织 病理检查未见明显恶变。治疗方面,针对于本病并没有 一个标准化的治疗方法,有报道口服阿维 A 及氯喹和 外用0.05%~0.1%维A酸、维生素D3及其衍生物有效[5-6]。 亦有报道 Q-开光红宝石激光(QSRL)和光动力疗法 ( PDT)等激光疗法治疗汗孔角化病取得较好疗效[7-9]。本例患者暂予外用 5%咪喹莫特乳膏,定期复查随访中。


参考文献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