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让科研人员不再做“账房”先生

2019.3.11

  这几年,上海代表团在审议预算报告时,经常会提到科研经费的使用问题,每一年也都有代表呼吁给科研人员"松绑", 让科学家做科学家,而不是"账房"先生。而经过一年年的审议推动,科研经费的预算投入和使用管理,确实在一年年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我曾经从国外招聘最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的时候,我跟他们都有一个谈话,我说你来头三年,我给你多少多少钱,所谓稳定支持的第一笔启动基金,我跟他说,这几年希望你安心做科研,不要去申请项目,很快我发现这样说服力不强。”

  李林代表说的情况,来自科研院所的代表都有体会。一直以来,科研经费投入采用"项目化"方式,为了拿到经费, 要发表文章、写材料,让很多基层科研人员无法全心扎进新的研究领域。 李林建议,除了项目化的经费投入,一定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平台的稳定投入,支持开展自主选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说:“就是要让科学家务正业 把他的精力、宝贵的时间全部用在挑战性的课题,不要为了生存去挣工分。”

  不过,李林代表说,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完善,他一直很有信心。因为2015年,他在两会期间提出,科研预算总是存在执行数不到预算数的问题,而现在,预算数不但能完成, 每年的预算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几年前,上海团的多位代表还指出拿到经费后"使用管控僵化"的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开展研究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刘小兵代表不禁在朋友圈感慨,"自己的建议得到回应,希望能尽快实施"。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说:“研究人员的脑力劳动成本要不要得到补偿,而不是体现在你已经拿到的工资报酬里面,而是按照科研经费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偿。”

文章提到的专题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