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南大教授王中风:一场从逆袭到归零的人生跨越

2021.9.17

  人工智能作为科学界一个新兴领域,以可见的速度飞速崛起、高速发展。但是大多数人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可能还只是停留于打败了人类棋手的“AlphaGo”,抑或是无人驾驶系统“Apollo”。然而真正支撑起这些的是其背后运行的算法,亦即将算法凝结其上的一个个小芯片。

  在南京大学校园中,一间尚且“年轻”的实验室——集成电路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内,研究在继续,这些让人激动的算法在不断地被加速,芯片能效也在一次次提升。组建起这间实验室的正是AI芯片设计研究的运筹助推者、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中风。

  35年前的一场逆袭

  国家特聘专家、IEEE Fellow、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硬件实现领域的顶级专家……这是现在人们提及王中风时冠以的称谓,但是对于35年前的他来说,这些还都是遥远而模糊的梦想。

  那时的王中风是一名中专毕业的矿工,拥有着当时让很多人羡慕的一份“铁饭碗”。然而,这对于王中风来说,则是人生的瓶颈。成绩极其优异的他,曾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进入省重点高中而选择中专匆匆就业。但是怀揣梦想的他,最终重新踏上求学之路。

  “马云在创业初期肯定也未曾料想自己在未来会成为中国首富。同样的,那时的我也很年轻,如果说我当时高瞻远瞩,那不客观,我当时只是有一种朦胧的想法:我难道就抱着这个‘铁饭碗’做一辈子矿工吗?我不甘心人生就此止步,觉得自己还有上升的空间, 还能有不一样的人生,于是我毅然决然,放下一切继续求学。”王中风回忆道。

  1983年的高考,王中风成功逆袭。他在一边上班一边自学的情况下,竟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王中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生长在一个落后农村,在那里他没有机会知道自己到底具备怎样的水平,而高考的成功让他肯定了自己的能力,增加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高考给了王中风信心,那么清华7年系统的学习则让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接下来的一切则是水到渠成。加速学习,提前毕业,再进一步能到哪里呢?踏着时代的大潮,王中风飞向了“世界”这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他的足迹遍布国外的高校、名企,直至飞回祖国成为国家特聘专家。

  两年时间,从零建起一间实验室

  回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放弃国外的高薪酬,头顶IEEE领域的最高荣誉光环,在事业的上升期毅然回国,一切从零开始,对于年逾半百的王中风来说,无疑会面临一场艰难的打拼。但他依然迈着坚定的步伐,马不停蹄地组建实验室,招募学生,加快培育更多的后续力量。“我相信,我今天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将来会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骨干力量,甚至是领军人物。”王中风信心满满。

  “万事开头难,那时尽管学校和学院在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我需要适应国内的环境,融入国内的学术圈。20余年的海外工作和学习,在国内人脉上自然有一个断档,就像是从非常熟悉的地方到完全陌生的地方,两眼一抹黑。”王中风说,除此之外,组建实验室后科研项目的申请及与其他单位的合作也很艰难。“有人说,‘王老师你别急,慢慢来’。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对于并不年轻的我来说,时间紧迫,只能争分夺秒。”

  要想快速打开局面,辛苦是必然的。为了熟悉领域内的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王中风不得不抓紧每一分钟时间,一份掰成三份用,他曾经在3个星期内飞往6个城市进行考察、调研。“时间太紧,连衣服换洗都难,往往第一天深夜才回到学校, 第二天一早又要去机场。”王中风感慨道。

  全力付出,回报也是惊喜的。他的团队与一家国际大型企业签了一个重大科研合作计划。从如今的回忆中依然听得出他的兴奋:“这可能是南京大学和企业界金额最大的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它不仅仅解决了科研资助的问题,更表明了我们团队在有关领域里的技术优势得到了国际工业界的认可。”

  两年多的时间,从一无所有到如今完备的计算和实验设施、20多位研究生、在本专业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批的科研项目总额达1000万元……“实验室虽小,但我们的士气很足,对于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王中风说。

  “忙得起飞”的困境

  谈及如今实验室的现状,王中风反复提到的是学生们的优秀和仍需扩大的规模。

  为人师的幸福,就在于看着自己的学生大放异彩,王中风也不例外。

  “在2017年全校的奖学金评审中,我们学院近200名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中,有两名拿到了国家级奖学金,这两名学生都在我们实验室学习。”王中风说,目前实验室中有四位AI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今年分别在阿里巴巴、腾讯和英伟达等业界知名平台实习,“我们有些研一的学生,在论文撰写方面,已经能够达到博士生的水平了”。

  然而,实验室培养出如此多优秀学生的教师团队却只有两人: 王中风和同样从海外归来的副教授林军。两名教师除了负责对20多位研究生和若干高年级本科生的学术指导, 还有教学以及众多科研项目,任务非常繁重,身心疲惫;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等层面的困惑和需求。师资不足成了目前实验室的一大困境。

  “就集成电路设计这个行业而言,国内外薪酬落差太大,国内企业和大学之间薪酬又存在很大落差,很多归国人才不愿意选择进入高校。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和林军一直是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假期基本与我们无缘。”王中风说。

  “忙得飞起”是王中风的常态。“我经常会收到一些会议或高峰论坛的邀请,第二天上午的讲座,我往往在前一天晚上深夜才能够定稿。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何不早点开始动手准备讲稿,其实,我只能到那时才有时间处理好即将到来的问题。”王中风说。但即便时间紧迫,王中风一贯治学严谨, 对自身严格要求,为保障高质量的讲演,往往在上台前,他还在不停地思考自己的演讲稿。

  对于接下来实验室的发展规划,王中风很坚定:实验室规模还要进一步扩大,努力引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不断拓宽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这方面,学校和学院也正依托国家特聘专家中的青年项目等人才支撑项目,积极帮助王中风想方设法引进所需人才。

  依然“过劳”中的王中风和同事正在翘首期盼更多人才的加盟。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