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发表的有关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模型试图解释这样一个事实:根据对遥远类星体的观测结果,超大质量黑洞在“大爆炸”之后不到10亿年就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数值模拟表明,直接坍缩成超大质量黑洞的条件可以在这个时间尺度上从大质量原始星系的合并而出现。多尺度气体流入产生了一个不稳定的、大质量的核气体盘(nuclear gas disk),这个盘在仅仅100年内扩大形成一个亚秒差距尺度的气体云。这个云发生引力坍缩,导致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

  近年来人们对观测主带小行星兴趣日浓,并因此而识别出了数十个小行星对,它们沿近乎相同的轨道绕太阳运行,尽管实际上并没有结合在一起。人们曾假设,更大天体的转动分裂是形成它们的一个机制,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新观测结果的支持。理论预测,一对中的两个小行星的质量比例将超过约0.2,而且当其质量比例接近这个上限时,其中更大一个小行星的旋转周期将会延长。相应地,35个小行星对的光度观测结果显示,其中没有一个小行星对的质量比例超过0.2,而且当质量比例接近0.2时,初级周期将会变长。这表明,小行星对是由一个母小行星通过转动融合成一个短寿命的原始双星体系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