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科院马小飞:沙米的驯化育种研究亟待加强

2018.6.13


■本报记者 王进东

沙米广泛分布于我国及中亚干旱和半干旱沙区,且其种子营养价值堪比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全营养食物藜麦。日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马小飞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沙米因其耐热性与耐旱性强,营养价值高,且可在非耕地上生长等特征,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粮食作物,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提供服务,亟待加强驯化育种及相关研究。

目前人类面临的人口增长、饮食结构改变、食物浪费、生物燃料发展、耕地和水资源退化及减少等问题都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马小飞认为,全球变暖让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因为,全球变暖使粮食作物开花提前,营养生长期缩短,从而造成粮食减产。另外,全球气候变化使降水时空公布格局产生剧烈变化,易于形成极端气候事件,严重影响区域的粮食产量。为此,必须大力推广耐逆性强的农作物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的稳定发展。

据介绍,沙米在长期适应沙漠极端环境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耐干旱、耐高温(可忍耐3小时50℃高温)、耐贫瘠和耐风蚀沙埋等特征。沙米的营养价值堪比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全营养食物藜麦,其种子中蛋白质与不饱和脂肪酸较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仅为45%,粗纤维和灰分含量也较高,分别为8.6%和5.0%。是一种理想的健康功能性食品。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