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鉴别出马尔堡病毒性传播的分子机制

2018.9.04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Host and Microb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阐明了包括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在内的丝状病毒的性传播机制。

1536046625631427.jpg

图片来源:William Discher,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研究者表示,目前有研究证据表明,这些病毒能够在睾丸和其它免疫隔离部位存在。在马尔堡病毒爆发后,研究人员于1968年首次报道了丝状病毒能够通过性传播,而最近来自研究人员的报道是在2013-2016年的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中,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丝状病毒如何在睾丸中建立持续感染并存在于精液中。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Xian kun Zeng等人通过研究,检测了食蟹猴在接受抗病毒化合物治疗后其机体睾丸中马尔堡病毒的存在以及持久性,结果表明,马尔堡病毒能在曲细精管中持续存在,而曲细精管是睾丸中免疫隔离和精子产生的位点;马尔堡病毒的持续性存在会导致严重的睾丸损伤,包括血-睾屏障的崩溃和细胞衰竭,此外,研究人员还鉴别出了一种名为塞尔托利细胞(Sertoli cells)的特殊类型细胞,该细胞能作为马尔堡病毒的储存器。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免疫抑制性调节性T细胞的局部浸润,这类T细胞在维持马尔堡病毒持久性上扮演着关键角色,靶向作用这些细胞就能够从睾丸中有效清除病毒,从而抑制马尔堡病毒性传播的方式。在接受抗病毒疗法后依然存活的食蟹猴中大约有30%的个体睾丸中依然存在着马尔堡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但在其它器官中却并没有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比如肝脏、脾脏和淋巴结,实际上,马尔堡病毒感染睾丸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也就证明,早期干预就能够有效抑制马尔堡病毒在睾丸中的持续性感染。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3-2016年在西非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引发了11000人死亡,而这场疫情在历史上留下了最大的埃博拉疫情幸存者(超过1.7万人),在许多后续研究中,研究人员在患者康复后18个月依然能从其精液中发现埃博拉病毒的RNA。最后研究者Zeng说道,埃博拉病毒的性传播常常与全新的传播链开启有关,这项研究中,我们阐明了丝状病毒在睾丸中持续存在以及其性传播发生的机制,下一步研究人员将会开发动物模型来评估相应的医疗对策在预防和清除睾丸中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持久性感染上的作用和有效性。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