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福州大学ESM:界面过程控制实现无枝晶锌离子电池

2021.12.13

  水系锌离子电池中锌金属的界面反应复杂且不稳定,电解质的加速消耗和局部pH的变化容易造成了树状枝晶的快速生长以及副反应发生。这一问题会对电池不可避免的危害,阻碍了锌离子电池的发展。使用电解质添加剂稳定锌金属表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因此探索稳定有效的添加剂,以及解决枝晶和副反应问题的基本原理就尤为重要。为加速锌离子电池发展,构建更加有效的添加剂,完善对添加剂作用过程的基本认识是十分重要的。

  近日,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岩(点击查看介绍)、杨程凯(点击查看介绍)团队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引入十八冠六醚(18C6)作为电解质添加剂构建电解质体系,研究界面处溶剂化结构与电荷转移模式,构造稳定水系锌离子电池。经研究,在电化学过程中,通过十八冠六醚独特的构型限制效应将Zn2+,并吸附在金属锌表面,调节Zn2+溶剂化结构,Zn2+优先与18C6形成一个独特的稳定的溶剂化结构,沉积均匀,并且提高了溶剂化结构的电导率,使电荷更容易在电极表面转移,副反应减少。

image.png

  通过电化学测试分析,18C6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调节电沉积行为,并抑制析氢。

image.png

  文章利用DFT和AIMD理论计算进行动力学模拟,描述动力学过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组装的全电池、锌锌对称电池和锌铜电池均表现优越的性能,说明十八冠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文章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上,第一作者为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李睿、李猛超,通讯作者为杨程凯、于岩老师。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