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

2022.7.05

   与成人相同,小儿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与所有其他心律失常相同,即自律性异常、触发激动与折返机制。以现在(2008年)的认识程度还不可能确定某一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也不能由心电图推测出来。尽管如此,认识这些可能的机制有助于了解室速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1.自律性异常 一些具有正常自律性的细胞诸如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可自发除极,在膜电位达到阈值后触发一次动作电位。自发除极以及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维持,都是通过控制细胞内外离子的跨膜流动实现的。大多数心肌细胞正常状态下不具有自律性,但当受到损伤或疾病状态下即可获得自律性这种细胞的异常自律性与心脏起搏细胞的正常自律性不同,其膜电位发生了改变。

   自律性心律失常的特点是其不能由亚速或超速起搏以及期前刺激诱发与终止常表现为温醒现象(warm-up),即在心动过速初期心率逐渐增加。还不了解哪些小儿室性心律失常是真正的自律性机制,但根据一些心律失常的表现特征提示可能基于这一机制。

   2.触发激动(触发自律性) 触发激动(triggeredactivity)是除极后细胞对先前动作电位的反应造成的,这种后电位发生于动作电位的第3时相,分为早期后除极与延迟后除极两种形式。Cranefeild于1975年首先提出触发激动这一概念。触发激动是指心脏除极触发的膜振荡性后电位,因为总是在一次除极后发生,故又称后除极当后除极电位达到阈电位时,便产生触发性动作电位,因本身又存在后电位,如此序贯成串形成心动过速。由此可见,触发激动包括心肌细胞的后电位(afterpotential)及诱发的触发性心律失常。后除极是发生在前一次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或复极完毕后的阈值下除极,分别称为早期后除极(earlyafterdepolarization,EAD)和延迟后除极(delayedafterdepolarizationDAD)。EAD发生在复极结束之前,即动作电位第3时相。因心率慢时EAD增加,又称心动过缓依赖型。DAD发生在复极将要结束时或结束之后。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快时DAD增加,又称心动过速依赖型。

  EAD形成机制较为复杂,目前(2008年)尚未完全阐明。EAD是组织灌注中产生的小的电位偏移,发生在动作电位的第3时相并可能与先前的动作电位幅度有关根据研究结果,多数学者支持下述论点即某些因素的作用使背景钾电流(GK1)减弱,而某种内向电流(INa或ICa)增强,引起细胞内电位负值降低,使复极延迟或形成第2次超射,即EAD。据认为EAD与因细胞损害和创伤相关的心律失常有关联,因此可解释一些心脏手术后发生的一些室性心律失常和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DAD是跨膜电位的阈值下变异,其发生在动作电位第3时相末或第4时相。DAD并非由Ca2+直接内流形成,而是由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异常增高而引起的瞬时内向电流(transientinwardcurrent,ITi)所致。DAD的幅度取决于其触发活动的周长,在周长足够短时就可产生自身维持的动作电位。正是由于DAD对于驱动频率的依赖,它们是“触发性”的而非自律性形式,也与折返无缘。在实验室,地高辛中毒、低钾血症以及儿茶酚胺均可诱发心肌组织的DAD,但在临床心律失常尚未得到证实。

   3.折返折返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形成折返的3个必备条件是:

   (1)解剖上或功能上存在至少2条连接近端和远端而形成传导环路的潜在通道。

   (2)上述通道之一存在单向阻滞。

   (3)无阻滞的通道传导缓慢,允许阻滞的通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应激。当两个通道的传导延缓和不应期适当时,一个持续向前的循环电激动便产生了,导致心动过速。折返性心动过速可以由期前刺激或快速起搏诱发与终止,其维持需要折返环路电生理条件的匹配。以这种机制可以解释一些心脏手术后晚期的室性心律失常。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