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遗传学大牛将合成完整人类基因组?

2016.5.18

  上周,哈佛医学院的著名遗传学家George Church和小伙伴们悄悄邀请了130名科学家、律师、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在波士顿召开了一次不对外公开的基因组会议。据说,他们在会议上探讨了体外合成完整大基因组的可行性,以及相关项目的实施。Church后来提供给STAT News的一份声明指出,这样的尝试代表着人类理解生命蓝图的新篇章。

  然而坊间盛传的消息是,这次会议讨论了整个人类基因组的合成。由于这个话题太过劲爆,这次没有对媒体开放的“秘密”会议很快引起了广泛的非议。“这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不应当只在私底下悄悄讨论,”美国西北大学的Laurie Zoloth对STAT News表示。她和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工程师Drew Endy发文抨击了这次会议的隐秘性。

  Church对此给出的解释是,他们原本打算公开这次会议,但考虑到这个项目即将在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他们不得不尊重该杂志的禁令。这样的解释显然并不令人满意。Endy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张信息截图,似乎是会议组织者谈及不邀请媒体的真正理由,“因为我们希望每个人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不用担心被错误地引用或者解读。”

  合成完整人类基因组的可能性是这场轩然大波的根源所在。“我们对基因组的理解还远远落后于我们的构建能力,”DNA2.0公司的首席执行官Jeremy Minshull对纽约时报表示。“我不认为这样的工作能为我们带来需要了解的东西。”

  人造生命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来说一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科学狂人”Craig Venter此前成功合成了小规模的蕈状支原体(Mycoplasma

  mycoides)基因组,然后将其植入到与它亲缘关系很近的山羊支原体,获得了由人工基因组控制的细胞。这种细胞标志着首个人造生命的诞生。

  George Church有合成完整人类基因组的野心并不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实际上,Church在科研上的冲劲一点儿也不亚于Venter。他被誉为是个人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的先锋。1984年,Church和Walter Gilbert发表了首个直接基因组测序方法,该文章中的一些策略现在仍应用在二代测序技术中。如今的多重化分子技术和条码式标签也是他发明的,Church还是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发明者之一。

  Church将《侏罗纪公园》的经典台词“Life will find its way”印在了自己哈佛实验室的墙上。他这几年一直在探索CRISPR基因驱动(gene drive)的应用,这是一种利用遗传偏好将基因快速扩散到群体中的强大技术。与所有新兴技术一样,基因驱动的发展也遭遇了不少阻力。为了阐明以CRISPR为基础的基因驱动技术,回应公众对这一技术的担忧,Church、Esvelt等人在eLife和Science杂志上接连发表了两篇文章。文章介绍了gene drive的应用潜力,可能的环境影响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

  去年五月,Church和麻省理工的Ron Weiss领导研究团队在Nature Methods杂志上发布了双重功能的CRISPR-Cas9系统,该系统能够同时实现基因组工程和基因调控。研究人员使用经过改造的引导RNA和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Cas9蛋白,在切割特定基因的同时调控了其他基因的表达。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