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土壤氮磷钾分析仪测量甘肃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实验

2019.5.17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居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及内蒙古高原交汇处,从东南至西北长1655km,南北最窄处25km。介于东径92°13′ ~108°46′、北纬32°31′~42°7′之间。全省土地面积45. 4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 73%,居全国省区第七位。1989年全省土壤普查资源汇总净耕地面积为 506. 2hm2。省境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多为1000~3000m。地貌类型复杂,地域差异性大,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多样,从陇南河谷的亚热带或陇南 北部的暖温带,再到陇东、陇中及河西北部的温带,直到河西的暖温带,呈现出西北部为内陆气候,属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季风气候,属湿润、半湿润和半干 旱区;西南部因地势高耸,气候寒冷,属高寒阴湿区。省境内的纬度和垂直地带性均较明显,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热。雨热同季,多集中在7 89三个月,年降雨量38~860mm,年均气温4~14℃,年均日照在170O~3300小时,无霜期一般为180~24O天。生物气候条件及土壤风 化发育程度具有我国南北的过渡特征,且成土母质类型及土壤类型多样。近年来,随着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农作物的产量和氮、 磷、钾化肥用量的大幅度提高,作物从土壤中携出的养分量呈现逐年增加,而以农家肥、绿肥、秸秆还田等形式归还的养分循环不容乐观,施肥量及施肥技术的不平 衡,导致了土壤养分的或盈或亏的变化。因此,使用土壤测试仪对我国西北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评价,以便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施肥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试用土壤氮磷钾分析仪对甘肃省土壤氮磷钾养分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土壤养分变化的原因,为今后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养分监测调查

1998年甘肃省农业区划办公室共采集5064个土样,分别来自全省的12个地州市的33个监测网点县的农田耕层土壤(0~500px)。所采集的土壤类型 包括了甘肃省主要耕地的土壤所属土类,性质各异,代表性较广。

1.2 测定分析项目

采用与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同的化验分析方法。即:土壤全氮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土壤全磷用碱熔钼锑抗比色法;土壤全钾用碱熔火焰光度法;土 壤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土壤速效磷用Olsen;土壤速效钾用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动态变化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作物高产稳产的基础条件。在水、热、气等条件协调适宜的前提下,土壤养分含量和供应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高低。土壤养分状况也是合理施肥的直接依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甘肃省土壤养分状况可以概括为缺氮、少磷、钾丰富。经过近15年的土壤耕作演替,土壤养分 情况发生了变化,对全省5064个耕层监测土样化验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平均含量0. 92g kg-1,1983年时的0.80gkg-1增加0.12gkg-1,增幅15%。土壤全磷平均含量为0. 74g kg-1,低于土壤全磷含量在磷素供应上的0. 8~1. 07g kg-1的界限值下限,1983年时0. 70g kg-1仅提高0. 04g kg-1,变化不明显。但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11.19mg kg-11983年时的7. 36mg kg-1提高3. 83mg kg-1,增幅达52. 0%。土壤钾素中全钾、速效钾平均含量为21. 77g kg-1,195·14mg kg-1,1983年时19. 55g kg-1189·50mg kg-1略有增加2. 22g kg-1, 5. 62mg kg-1。根据全国土壤养分指标分级标准统计(1),甘肃省耕地土壤养分:土壤全氮主要集中于级以下,约占总监测样的72. 3%,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为67·09mg kg-1。土壤速效磷主要集中在,约占82·28%,Ⅳ级以下缺少、极缺少磷的土样占到59·03%。土壤速效钾主要集中在,占 到90·47%级以下缺少、极缺少钾的样本约占到10%。由此可见,缺氮、少磷面积仍然很大,氮、磷肥施用不平衡的问题是关键,土壤缺钾已有所显现。

土壤养分的丰缺程度及其分布状况除与土壤成土母质及矿物类型、数量有关外,与土壤所处的地理位置、土壤熟化程度、土壤质地及耕作栽培利用方式、培肥程度等 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从全省来看,土壤全氮总的分布特征具有南东高,西北低的变化趋势;土壤全磷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倾向。土壤钾素则呈现出西北、东部高, 南部低的变化。上述变化分布也包含了不同土壤类型及耕地类型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

1.png

2. 1. 1 土壤氮素变化 

土壤氮素由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组成。在土壤表层中,有机态氮占土壤全氮的90%左右,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这一比率迅速降低。

一般情况下,在施肥中采用土壤全氮和碱解氮作为土壤供氮能力与水平评估指标[2]。据5064个耕层土样监测分析,全氮平均含量0. 92g kg-1±0. 51g kg-1,变幅在0·09~11. 14g kg-1之间,居全国分级标准的I,由此可见,耕地土壤氮素比较缺乏,且各地间差异较大。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为67. 09mg kg-1,变幅9·00~366. 00mg kg-1,含量在100mg kg-1以上的占6·06%;50~100mg kg-1之间的占到78. 79%;50mg kg-1以下的占到15. 15%。若以碱解氮在50mg kg-1以上即为供应能力中等的标准衡量,全省耕地在短期内供氮能力适中。

按地貌、土壤、气候等因素条件,大致将甘肃省分为四个地理区域类型,四个类型区土壤全氮的含量与分布特点:陇南、河西区较高,大于全省0. 92g kg-1平均值,陇东和陇中区小于全省平均值。
河西区:系指黄河以西地区,包括酒泉、张掖、武威、嘉峪关、金昌5地市和白银市的景泰县。土壤全氮 含量平均为0. 97g kg-1,变幅6. 60~0. 09g kg-1(n=1793),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天祝、山丹县最高,分别为1. 96g kg-11. 20g kg-1,敦煌市、民勤县最低,分别为0. 64g kg-10. 62g kg-1,张掖、武威、酒泉等各县在0. 71~.l 04g kg-1之间。从分级上看,主要集中于V,分别占23. 57%31. 75%29. 28%。比1983年时的普查结果,Ⅰ级和VI级分别下降4. 75%, 8. 65%,Ⅲ级和级分别提高7. 51%5. 89%

陇中区:包括定西、兰州、白银(除景泰县)、临夏州、平凉地区的静宁、庄浪二县。平均含量0·86g kg-1,变幅在3. 57~0. 21g kg-1(n=1337),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渭源县含量最高1. 21g kg-1,陇西县最低0. 76g kg-1,定西、榆中、静宁等县0. 81~0. 89g kg-1。从分级上看,主要集中于,分别占21. 69%, 30. 29%, 34. 55%。与1983年的普查结果相比,有所下降,但不明显。

陇东区:系指陇山以东的黄土高原区,包括平凉(除静宁、庄浪)、庆阳二地区和天水市的秦安、武山、甘谷、清水、张家川县。平均含量0. 88g kg-1,变幅11·14~0. 16g kg-1(n=1310),以张家川、武山县含量最高,分别为1. 09g kg-1, 1. 08g kg-1,庆阳县最低0·68 g kg-1。从分级上,主要集中于,分别占38·09%,37. 33%。与1983年的普查结果相比,Ⅲ级由26. 94%提高到了49. 14%

陇南区:包括陇南地区各县,甘南州的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夏河和天水市的秦城区、北道区。平均含量1.34 g kg-1,变幅7. 83~0. 10g kg-1(n=624),位居全省第一位。以迭部县最高,北道区居低为0. 79g kg-1,其余各县0.87~.l 32g kg-1之间。从分级上,主要集中于V,分别25. 00%, 31. 09%, 21. 31%,级相对其它区域较多,分别为9. 13%9. 94%。与1983年土壤普查结果相比,仍以陇南最高,Ⅲ级以上的由原来的24.65%上升为63. 55%,提高38. 9个百分点,增幅达156%,年均递增率9.9%

2.1.2 土壤磷素变化 

磷素是作物重要的养分,它直接参与植物体中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类合成与转化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也是磷脂类和核蛋白的重要成分。土壤磷素含量高低一定程度反映了土壤中磷素的贮量和供应能力。土壤全磷的多少,取决于成土母质,农耕地土壤全磷量多少与施用磷肥有一定关系,但没有相关性。因此,土壤速效磷作 为土壤磷素养分供应水平的指标[3]。据全省5064个耕层监测土样分析,全省土壤全磷平均含量0. 74g kg-1±0. 23g kg-1,变幅0. 05~7.20g kg-1,低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确定的土壤全磷含量在磷素供应上的0. 8~1. 07g kg-1的下限,说明全省农田耕层土壤磷素不足,施用磷肥增产潜力很大。从区域划分来看,陇中区较高0. 80g kg-1,河西区为0. 70g kg-1,陇南、陇东地区最低均为0.63g kg-1。全省耕层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11. 19mg kg-1±10. 17mg kg-1,变幅在1.00~188.70mg kg-1,居全国分级标准的级偏下水平。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7. 36mg kg-1,提高3·83mg kg-1,增幅达52.00%。由此反映了近年来磷肥的倍受重视,推广配方施肥,重施磷肥取得的成效。但各地间由于受土壤质地、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作物 种类、耕作方式等不同差异表现很大。

在四大区域中,河西区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最高,平均为12. 70mg kg-1,变幅188. 70~1. 00mg kg-1(n=1793),比全省均值高1. 5mg kg-1,1983年的7·36mg kg-1,增加5. 34mgkg-1,增幅71. 85%,以天祝县、高台县最高,分别为22. 8mg kg-1, 19. 75mg kg-1,古浪县最低, 7. 57mg kg-1,张掖、酒泉、敦煌等各县在10. 11~15. 20mg kg-1之间。从分级上看,主要集中在,其次为,分别占33. 69%, 33·10%,12. 49%, 12. 32%,比较1983年时普查结果,级以上的就由19. 29%提高到了48. 49%,基本反映了磷素丰缺各占二分之一。

陇中区: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最低,10. 01mg kg-1,变幅107. 90~1. 00mg kg-1(n=1337),1983年时增加2. 48mg kg-1,增幅32. 94%,是各区域中增幅最低的,以静宁、陇西县最高,分别为14. 83mg kg-1, 14. 04mg kg-1,渭源、永靖最低,分别为6. 56mg kg-1, 6. 95mg kg-1,其余各县均在7. 94~11. 40mg kg-1范围之内。从分级上看,主要集中在,分别占26. 24%, 37. 81%, 20. 84%,1983年土壤普查时结果,变化不大。

陇东区: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10. 89mg kg-1,变幅70. 40~1. 60mg kg-1(n=1310),1983年时增加4. 91mg kg-1,增幅82. 11%,增幅最大。以西峰市最高14. 28mg kg-1,合水县最低6. 87mg kg-1,其余各县在12. 56~13. 06mg kg-1之间。从分级上看.主要集中在,分别为39. 90%, 35. 65%, 13. 07%。较1983年土壤速效磷含量在级以上的提高到42. 9%,是二普时4. 30%10,变化巨大。

陇南区: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 10. 21mg kg-1,变幅153. 60~1. 30mg kg-1(n=624),1983年时增加4. 0mgkg-1,增幅64. 41%。以徽县、北道区较高.分别为12. 17mg kg-1, 10. 53mg kg-1,成县最低6. 7mg kg-1。其余各县均在8. 50~10. 20mg kg-1之间。按照分级标准,主在集中在,分别占13·36%, 29. 96%, 38. 87%,1983年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土壤速效磷在级以下的占到72. 44%,虽有所下降,但仍说明陇南地区磷肥投入不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1. 3 土壤钾素变化 

钾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元素。

土壤供钾能力与土壤全钾含量密切相关[4, 5]。因此,了解土壤全钾含量状况,对合理施用钾肥有重要的意义。从植物营养的观点来看,土壤中钾素分为三个部分:①土壤难溶钾,②土壤缓效钾,③土壤速 效钾,后两者之间存在着可逆的动态平衡。一般情况下,土壤全钾含量和速效钾含量作为土壤供钾的丰缺指标。据5064个耕层土样统计分析,全省耕地土壤全钾 含量在7. 50~130. 00g kg-1±5. 50g kg-1,平均含量为21. 77g kg-1,各监测样点所在县的土壤全钾量在18. 78~33·24g kg-1之间,分布在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的级以上,属适中区,全钾含量均衡。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195. 14mg kg-1,变幅35. 00 ~ 1198. 00mg kg-1。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布在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属富钾地区。但各地县之间由于气候、土壤、耕作制度等条件不同,测试值之间差异较大。

土壤钾素的丰缺程度及其分布状况除与土壤本身含钾矿物类型及数量有关外,与土壤所处的地理位置、土壤母质、土壤发育程度、土壤质地及利用方式、培肥程度等 因素有密切关系。从全省分区来看,河西、陇中、陇东、陇南四个区域的土壤全钾含量均在20g kg-1以上。土壤速效钾差异较大,全省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95. 14mg kg-1,1983年时189. 50mg kg-1,增加5. 62mg kg-1,略有增加。据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全省土壤速效钾各级别变化:土壤速效钾含量>200mg kg-1级耕地由1983年土壤时的33. 29%上升为36. 60%,增加3. 31个百分点; 150~200mg kg-1级耕地由30. 22%下降为26. 09%,减少4. 13个百分点; 100~150mg kg-1级耕地28. 86%下降为27. 78%,减少1. 08个百分点; 50~100mg kg-1IV级耕地由6. 90%上升为9. 19%,增加2. 29个百分点;≤50mg kg-1以下的VVI级耕地由1.17%下降为0·35%,减少0. 82个百分点。IV级以下耕地由原来的7. 63%上升为9. 53%,增加了1. 90个百分点,说明钾素缺乏的耕地面积存在潜在上升趋势。四个分区中土壤速效钾变化:

河西区: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211. 88mg kg-1,变幅1000. 00~43. 00mg kg-1(n=1793),1983年增加27. 27mg kg-1,升幅达到14. 70%。以天祝、高台县最高,分别为348. 48mg kg-1, 279. 86mg kg-1;酒泉市最低151. 52mg kg-1。其余各县均在190. 56 ~271·63mg kg-1范围。参照分级标准,主要分布在,分别占44. 46%, 27. 56%, 21. 31%

陇中区: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182. 96mg kg-1,变幅1198. 00~56. 00mg kg-1(n=1337),1983年土壤普查时,下降16. 64mg kg-1,变幅为8. 34%。以定西县最高339. 48mgkg-1,清水县最低140. 07mgkg-1,其余各县在152. 76~205. 69mg kg-1范围,主要集中在级分别占30. 25%, 26. 40%, 34. 60%, IV级仅占8. 75%

陇东区: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203. 72mg kg-1,变幅731. 00~54. 00mg kg-1(n=1310),1983年土壤普查时,上升19. 62mg kg-1,升幅为10. 66%。以灵台县最高219. 45mgkg-1,合水县最低166. 63mgkg-1,其余各县在210. 00~218. 55mg kg-1范围,主要集中在,分别占43. 63%, 27. 67%, 23. 26%

陇南区: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最低为122. 05mg kg-1,变幅887. 0~35. 00mg kg-1(n=624),比全省均值低73. 09mg kg-1,这可能与陇南地区降雨量大,淋溶作用较强,钾素只出不入有关。较1983年土壤普查时,下降12. 55mg kg-1,降幅9. 32%。以迭部县最高282. 12mgkg-1,康县最低104. 30mgkg-1,其余各县均在105. 70~198. 04mg kg-1范围,主要集中分布在,分别占26. 32%, 45. 34%;Ⅰ级仅分别占8. 91%12. 96%

2.2 主要耕种土类及耕地类型氮磷钾含量特征

2. 2. 1 土壤氮素 

甘肃省共有37个土类,其中耕作土壤主要有黄绵土、黑垆土、灌漠土、灰钙土、褐土、栗钙土、红粘土、灌淤土、潮土、灰褐土等[1]。这些主要土类的氮素状况直接影响着全省的农业生产。在监测的24个土类中,土壤全氮含量仍以草甸沼泽土、黑钙土和黑土为最高,分别为1. 92g kg-1, 1. 91g kg-11·79g kg-1;而以盐土、风沙土、灰漠土为最低,分别仅为0. 47g kg-1, 0. 65g kg-10. 65g kg-1;11个土类土壤全氮含量在1. 0g kg-1以上。9种主要耕种土类的全氮含量依次为(2):栗钙土1. 49g kg-1,褐土1·37g kg-1,灰褐土1. 28g kg-1,灌漠土0. 97g kg-1,红粘土0. 97g kg-1,潮土0. 94g kg-1,黑垆土0. 91g kg-1,黄绵土0. 76g kg-1,灌淤土0. 74g kg-1。其中有7个土类的土壤在全国分级标准的IV级以下。9种耕种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为56. 54~97. 47mg kg-1以上,表明短期内土壤供氮能力适中。

各耕地类型的全氮平均含量依次为:旱沟坝地1·24g kg-1,灌溉水田1. 23g kg-1,旱砂地1. 16g kg-1,草地1. 16g kg-1,旱川地1. 00g kg-1,塬旱地0. 99g kg-1,坡旱地0. 97g kg-1,水梯田0. 89g kg-1,旱梯田0. 87 g kg-1,其它水浇地0. 85g kg-1。碱解氮平均含量在63·0mg kg-1~ 124mg kg-1之间,均高于50mg kg-1,说明各种耕地类型短期内供氮能力较好。

2. 2. 2 土壤磷素 

不同土类土壤速效磷含量表现差异较大。在监测的24类土壤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在4·61(黄棕壤)~18. 34(新积土)mg kg-1之间,其中有16个土类的速效磷含量高于10. 0mg kg-1,66. 7%。耕种土壤前7位的土类速效磷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2):潮土15. 82mg kg-1,栗钙土15·15mg kg-1,灌漠土14.03mg kg-1,黑垆土9. 97mg kg-1,灰褐土9. 93mg kg-1,红粘土9. 84mg kg-1,褐土9·01mg kg-1。排列在前三位的土类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而最后一位的褐土则主要分布于陇南地区。

按耕地类型看, 10种耕地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依次为:灌溉水田46. 93 mg kg-10. 67g kg-1,菜地43. 30mg kg-11. 27g kg-1,水梯田14. 49mg kg-10·81g kg-1,其它水浇地13. 34g kg-10. 70g kg-1,旱地梯田11. 23mg kg-10. 75g kg-1,旱沟坝地11. 07mg kg-10. 78g kg-1,旱川地10. 61 mg kg-10. 73g kg-1,山坡旱地9. 86mg kg-10. 72g kg-1,塬旱地8·49mg kg-10. 69g kg-1,旱砂地7. 79 mg kg-10·76g kg-1。由此可知,旱地土壤速效磷含量普遍低于水浇地,说明旱地尤其是山旱地的磷肥施用量仍然很少。10类耕地中,速效磷含量差距较大,1位是第10 位的6·0倍。比较突出地反映了甘肃省农村经济条件的不平衡性,也反映了该省相当部分地区对磷肥在农业生产中投入不足等问题。2. 2. 3 土壤钾素 在全省监测的24个土类中,土壤速效钾含量以沼泽土和黑钙土为最高,分别是333mg kg-1307. 7mg kg-1,黄棕壤最低仅为78. 23mg kg-1,其余土类大多在150mg kg-1以上。10类主要耕种土类的速效钾含量在163. 79~268. 86mg kg-1之间,均在全国养分分级级别的级以上。其由高到低的排列次序为(2):栗钙土268. 86mg kg-1,潮土240. 14 mg kg-1,灌漠土214. 04mg kg-1,灌淤土205·17 mg kg-1,红粘土199. 23mg kg-1,灰钙土198·83 mg kg-1,黑垆土188. 13mg kg-1,黄绵土186·61 mg kg-1,褐土164·85mg kg-1,灰褐土163·79mg kg-1,排在前三位的依然主要是分布于河西地区的土类。按耕地类型划分, 10类耕地全钾含量均在20g kg-1以上,速效钾含量在160. 50 ~315. 00mg kg-1之间。依次为:菜地315 mg kg-1,灌溉水田263·33 mg kg-1,旱沟坝地234·89 mg kg-1,旱砂地220. 62mg kg-1,其它水浇地210·70 mg kg-1,旱川地209. 51mg kg-1,旱梯田184·07 mg kg-1,山坡旱地180. 78mg kg-1,塬旱地180·30mg kg-1,水梯田160·50mg kg-1

2.png

3 结 论

3.1 甘肃省农田土壤氮素含量显著提高。

1983年以来,氮素化肥用量逐年递增,有机肥投入增加,使土壤全氮大幅度提高,为今后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奠定了基础。1998年耕层土壤监测土壤全氮平 均含量0. 92g kg-1,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0.80g kg-1增加0.12g kg-1,增幅15%;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67.09mg kg-1,若以碱解氮在50mg kg-1以上为供氮能力中等的标准衡量,全省耕地在短期内供氮能力适中。从土壤全氮含量与分布特点看,陇南较高1.34g kg-1,河西0.97g kg-1,大于全省平均值;陇东、陇中两个区域分别小于全省平均值,分别为0·86g kg-1,0.88g kg-1。从分级上看,所占比例等级百分数均呈上升趋势

3.2 土壤速效磷含量在近15年来大幅度提高。

1998年耕层土壤全磷平均含量0.74g kg-1,低于土壤全磷含量在磷素供应上的0.8~1.07g kg-1的界限值下限,1983年时0.70g kg-1仅提高0.04g kg-1。但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11.19mg kg-1,1983年时提高3.83mg kg-1,增幅达52. 0%。从区域划分看,土壤速效磷河西最高平均12·70mg kg-1,陇中最低10·01mg kg-1,陇东、陇南分别为10·89mgkg-1,10.21mgkg-1;1983年结果增幅分别为71.85%,32.94%,82.11% 64.41%。从分级水平看,各级比例除陇南外均得到提高。分析其原因是二十世纪80年代推广配方施肥,重施磷肥的结果。

3.3 全省总体评价土壤钾素含量略有上升,局部下降明显。

1998年土壤全钾、速效钾平均含量为21.77 g kg-1,195. 14mg kg-1,1983年仅增加2. 22g kg-1, 5. 62mg kg-1;从分级上看,土壤速效钾较1983年结果级分别增加3. 31%, 2. 29%,ⅡⅤ+Ⅵ级分别下降4·13%,1·08%,0.35%。四个分区中,河西、陇东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为211.88mg kg-1,203.72mg kg-1,1983年时增加27.27mg kg-1, 19. 62mg kg-1;陇中、陇南分别为182. 96mg kg-1, 122. 05mg kg-1,1983年时下降16. 64mg kg-1,12·55mg kg-1。随着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土壤钾素的消耗会扩大,携出量大于投入量。钾肥施用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否则可能会成为影响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的限制因素。

3.4 主要耕种土类及耕地类型氮、磷、钾含量差异较大。

9种主要耕种土类全氮含量栗钙土(1.49 g kg-1) >褐土>灰褐土>灌漠土>红粘土>潮土>黑垆土>黄绵土>灌淤土(0. 74g kg-1),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56. 54~97. 47mg kg-1;各耕地类型全氮平均含量旱地高于水浇地,土壤碱解氮平均水平在63.0~124mg kg-1之间。7种主要耕种土类速效磷含量潮土(15.47mg kg-1)>栗钙土>灌漠土>黑垆土>灰褐土>红粘土>褐土(9.01mg kg-1);10种耕地土壤速效磷含量旱地普遍低于水浇地6.0倍。10种耕种土类速效钾含量排列顺序:栗钙土(268·86mg kg-1)>潮土>灌漠土>灌淤土>红粘土>灰钙土>黑垆土>黄绵土>褐土>灰褐土 (163.79mg kg-1);土壤速效钾以菜地、灌溉水地居高,以旱塬地、水梯田居低。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