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电泳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新进展

2019.12.20

   电泳技术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技术。早在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Reuss就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泳实验,此后各种电泳技术及仪器相继问世,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氨基酸、核酸、其他有机化合物甚至无机离子等领域的分离和/或鉴定。近年来,先进的电泳技术和各种自动电泳分析系统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实验室所采用检验|地带网搜集整理,已成为检验医学工作中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一、临床常用的电泳分析方法�
 
1、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醋酸纤维素是指纤维素的羟基乙酰化形成的纤维素醋酸酯,由该物质制成的薄膜称为醋酸纤维素薄膜。这种薄膜对蛋白质吸附小,能消除电泳中出现的“拖尾”现象。具有分离速度快、样本用量小的特点,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
2、凝胶电泳�

    以淀粉胶、琼脂或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称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普遍用于分离蛋白质及较小分子核酸。琼脂糖凝胶电泳适用于分离同工酶及其亚型、大分子核酸等。�

3、等电聚焦电泳�

    等电聚焦(1EF)是利用有PH梯度的介质分离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的电泳技术,特别适合于分离分子量相近而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组分,在区带电泳中分辨率最好。常用的PH梯度支持介质有琼脂糖凝、聚丙烯酰胺凝胶、葡聚糖凝胶等。�

4、毛细管电泳�

 

 

    利用电泳和电渗的电动力学原理,在一种空芯的微小内径的毛细管中进行混合物的高效分离技术。
 
二、电泳技术的临床应用�
1、血清蛋白电泳�

    血清蛋白电泳时,由于各种蛋白质等电点(p1)不同,在同一pH下所带电荷量多少有差异,因而在同一电场中泳动速度不同,在载体上可将蛋白质从正极到负极分离为Alb、α1、 α2、β、�球蛋白5个区带,有时还可见到前白蛋白区带,β区带又可分为βl、β2区带。�

    血清蛋白质电泳图谱至今仍是了解患者血清蛋白质全貌的有价值的方法,可用为初筛试验。如急性炎症或急性时相反应时常以α1、α2带加深为特征;妊娠型α1区带增高,β伴有区带增高;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时呈现白蛋白下降,α2、β球蛋白升高;缺铁性贫血时可由于转铁蛋白的升高而呈现β区带增高,而慢性肝病或肝硬变呈现白蛋白显著降低,�球蛋白升高2-3倍,示免疫球蛋白(1g)多克隆高,甚至可见β—Y桥,还可在检验|地带网搜集整理区呈现细而密的寡克隆区带;单克隆Ig异常症(M蛋白血症)则在电泳区带α—Y区呈现致密而深染,高度集中的蛋白克隆增生区带(M蛋白区带)。对于一些特殊图谱,可结合临床资料,拟定进一步分析方案。如进行尿蛋白或脑脊液电泳,用免疫化学方法测定血清(或尿、脑脊液)特种蛋白含量,或结合免疫固定电泳进行综合分析。�

2、尿蛋白电泳�

 

 

    尿蛋白电泳常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尿蛋白免疫固定电泳方法。若以醋纤维膜为载体,在薄膜上可将蛋白质分离为Alb、α1、α2、β、�球蛋白。�

 

 

    尿蛋白电泳的主要目的是在无损伤的情况下,协助临床判断肾脏损伤的部位,确定尿蛋白的来源,了解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选择性蛋白尿与非选择性蛋白尿),从而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尿蛋白电泳后呈现出中、高分子蛋白区带主要反映肾小球病变,呈现出低分子蛋白区带可见于肾小管病变或溢出性蛋白尿(如本周氏蛋白);混合性蛋白尿可见到各种分子量区带,示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受累及。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及微量蛋白尿患者的诊断及各种肾脏疾病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动态分析,也具有很大价值。�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