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分析发现,Pd1与Ps存在互作,并且Pd1和Ps调控茸毛的形成依赖于P1。进一步研究揭示,Pd1、Ps与P1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调控关系:Pd1通过结合启动子促进P1和Ps的表达并且抑制Pd1自身的表达。同时,Pd1与Ps也存在分子互作,它们形成蛋白复合体共同调控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Ps能够抑制Pd1的转录活性,从而使大豆茸毛密度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此外,赤霉素(GA)和细胞分裂素(CK)信号通路能够上调转录因子编码基因Pd1表达。研究结果显示,大豆茸毛形成的调控模式不同于拟南芥表皮毛,是一种新的调控机制。该机制的发现对于揭示植物细胞命运调控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

  该研究于10月13日在Molecular Plant杂志在线发表,题为A Pd1-Ps-P1 Feedback Loop Controls Pubescence Density in Soybean(DOI:10.1016/j.molp.2020.10.004)。田志喜研究组博士刘书林为文章第一作者,田志喜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农村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