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定量光谱分析的历史发展介绍

2022.3.09

  20世纪初,逐步实现了定量光谱分析。1890年,胡特和德利菲德的研究成果表明,照相底片的黑度与产生映像的曝光量的对数在一定范围内成直线关系,这就是后来的乳剂特性曲线。这一发现为“摄谱法光谱定量分析”准备了条件。德国人格拉赫在1924年经施伐策尔改进了该方法:如果在几年试样中,基体元素的量是恒定的,但含有不同量的测定元素,那么只要实验情况相同(包括激发过程和照相过程),各试样基本元素的各谱线强度就是恒定的,而测定元素特征谱线的强度主随着该元素的含量而变化。那么只需要利用多个标准试样,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各选出一对谱线:一条是基本元素的,另一条是测定元素的,而他们显现出相同的强度,那么就可以建立一个表,从而可以定量地分析待测元素的量。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比较粗糙,不够准确,一直到1930年,前苏联光谱学家罗马金然实验中终于弄清了谱线强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于是他提出了当前光谱定量分析中普遍应用的“分析线对法”,这种方法是将测定元素与主体元素间的某一合适线对的黑度差与测定元素与主体元素间的某一合适线对黑度差与测定元素的浓度建立直接关系。同年,沙伯提出了这种利用黑度差的方法。

  至今,光谱分析法仍然在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