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浙江安吉实践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之路

2015.10.20

  安吉,中国竹乡,全国首个生态县。早年间,安吉竹子与白茶名扬天下;现如今,安吉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调研,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一席话,坚定了安吉人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

  10年间,安吉以“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用发展经济的成果反哺生态保护,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安吉的转型发展之路,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生动诠释。

  工业强县:赚来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

  “守护绿水青山是对过去发展方式的反思,是一种放眼长远的理性回归。在付出惨痛的代价之后,我们必须坚定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把绿水青山当成消耗品。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扩张发展只会‘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今后无数金山银山也换不回绿水青山。”安吉县委书记单锦炎回忆说。

  在20世纪80年代,安吉作为浙江20个贫困县之一,为“脱贫致富”,下决心走“工业强县”之路,利用良好的山林、矿山等自然资源,兴办了一批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资源消耗型和重污染型产业。

  牺牲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安吉经济跃上了一个台阶,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然而,粗放式的发展虽然让安吉经济实现了短期的激增,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1998年,安吉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受到了“黄牌”警告。

  面对如此困境,如果继续固守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扩张发展,路只会越来越窄,怎么办?

  说到安吉的转型发展,就绕不开余村。

  从安吉县城向西南山区驱车半小时,调研组一行来到天荒坪镇余村,这个村庄因境内天目山余脉余岭而得名。置身于此,群山环抱,竹海连绵,满目苍翠。谁能想到,20世纪90年代,这里曾是另一番景象。

  当年,余村是安吉县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靠山吃山”,村里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300多万元,余村一度成为安吉最富裕的村。

  据村委会主任潘文革介绍,余村历史上开过铜矿、银矿,改革开放后开石灰石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发一直到2005年,矿山是全村的支柱产业,是老百姓主要收入来源,全村80%家庭都有劳动力在矿山务工。村里3座矿山为全县的水泥厂供应原料,还建有一家水泥厂。

  然而,矿业开发也让余村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和安全代价。据潘文革介绍,村里先后5人因开矿死亡,几十人受伤,水泥厂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当时因为开矿,余村常年烟尘漫天,树叶被厚厚粉尘覆盖,平时村民连窗户都不敢开,笋也连年减产。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结果是:全村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百姓并未得到想要的幸福生活。

  痛定思痛,余村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1998年,他们利用开矿积累的资金开发龙庆园景区,建成湖州市首个由农民兴办的旅游项目,并扶持村民开办了十几家农家乐。2003年,余村毅然决然地做出由“石头经济”向“生态旅游经济”转型的决定。

  然而,关停矿山后,一直到2005年,余村旅游业都不景气。潘文革告诉调研组,脱离“石头经济”后,村集体年收入一下缩水到不足原来的1/10,全村几乎半数村民失去了从事多年的工作。一心要走出一条发展新路的余村人,却一时间不知路在何方。

  余村的困惑也是安吉的困惑。

  转型发展:留住绿水青山就要放弃金山银山?

  困则思变,安吉没有选择,不得不对污染企业彻底治理。为此,安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对全县74家水污染企业进行了强制治理,关闭了33家污染企业,拆除了有30年历史、规模和税利列全县之首的孝丰纸厂制浆生产线。

  关停的同时,安吉还扎紧了口袋,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一律不准落户。印尼金光集团投资近50亿元的造纸项目,投产后年税收可达10亿元,因为环保问题被淘汰了;台资项目天湖度假村,房子已造好,环保没达标,县政府赔偿了700万元,停了这个项目……近3年,170多个5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因环保评估不达标被否决,其中超亿元的项目就有十多个。

  关、停、转、迁的结果是牺牲暂时的发展速度,期间安吉的财政收入明显减少。在湖州各县市的经济排序中,安吉一度倒退至倒数第一,安吉又一次拉开了与周边县区的差距。富民强县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考察,在得知当地坚决关停矿山、转变发展模式的做法后,鼓励说:“不要迷恋过去的发展模式,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不要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我们过去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0年来,安吉践行“”的理念,探索“生态立县”,立足全县资源潜力、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安吉的优势在哪里?地处浙北山区、天目山北麓,境内山清水秀,万顷竹海使得安吉名列“中国十大竹乡”之首。地处长三角地区腹地,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均在两小时交通圈内。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让安吉人思考如何将环境资源变为经济资源。最终,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安吉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道路,三次产业实现了融合发展。

  第一产业加快“接二连三”。西苕溪源头区、中部丘陵区、平原土斗区三大农业功能区初步建成,白茶、蚕桑、休闲农业、毛竹等4个万亩农业园区基本建成。一批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建设,赋予了更多休闲元素,实现了“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民变股民”。

  第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电子信息等新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竹业和椅业两大传统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立竹量、商品竹年产量、竹业年产值、竹制品年出口总额、竹业经济综合实力创下5个全国第一。椅业发展到七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年产7000万把,占国内市场1/3以上份额,成为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

  第三产业加速高端提升。安吉全力打造全省旅游经济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县、长三角首选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一批旅游综合体和高端休闲项目初显雏形,形成了天文观象、高山滑雪、竹海熊猫、生态影视等特色景点,特别是乡村旅游蓬勃兴起,进一步打响了安吉美丽乡村的品牌。

  如今的安吉,正在致力于全域景区化建设,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经济结构合理、社会和谐稳定、人居环境优美,成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全县15个乡镇中有12个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居全国首位。2008年,被环境保护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2010年,被授予“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2012年,被授予我国第一个县域联合国人居奖。

  2014年,以安吉为主起草的浙江省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发布,成为全国首个“美丽乡村”地方标准。“美丽乡村”成为安吉继“中国第一竹乡”、首个“国家生态县”之后的第三个全国性金字招牌。

  发展绿色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没了矿业与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安吉生态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

  在生态工业方面,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仅竹制品加工2014年销售收入就达18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3,从业人员近5万,全县农民平均增收7800元。

  如今,坐拥优越生态环境的安吉县,以竹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已成为经济支柱。无论竹林培育、竹产品加工还是竹旅游资源的开发,安吉都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可谓“一根翠竹挑起百亿元产业”。

  据调研组了解,安吉竹产业实现了从原来卖原竹到进原竹、从用竹竿到用全竹、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从单纯加工到链式经营的4次跨越。在安吉,每一根竹子都要“吃干榨净”,通过科技创新,安吉竹业对一根竹子实现了从竹叶、竹竿到竹根甚至竹粉末的物理与化学的全竹高效利用。从“以竹代棉”的竹纤维服饰、家纺,到竹叶黄酮天然饮料,再到竹根雕,甚至细碎的竹屑、锯末都能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竹制品从单一的竹凉席发展到了竹质结构材料、竹装饰材料、竹日用品、竹纤维制品、竹质化学加工材料、竹木加工机械、竹工艺品、竹笋食品等八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形成了竹产业配套完整的产业链。竹地板产量占世界产量的50%以上,竹工机械制造产品占据了80%的国内市场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建于2000年的浙江永裕竹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地最知名的竹制品企业之一。据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使竹地板获得色彩、防火、防滑、吸音、抗菌和夜间发光等功能,能够极大地增加地板的附加值。通过新型工艺将竹材进行碾压等一系列加工后,还能把原本脆弱的竹子制成质地紧密的重组竹方材,能够像加工木材一样锯成所需规格,实现了竹材性能的全新变革。

  在一、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商贸和休闲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竹艺商贸城从2007年开张以来,交易额逐年增长,已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竹产品商贸活动平台。近年来,竹林的生态景观功能日益凸现,以竹博园、大竹海等为主的竹海旅游和农家乐快速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安吉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根翠竹,催生了一个产业,撑起了一域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安吉全县现有竹产品企业2000余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就有11家。安吉以占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业产值。

  在生态旅游方面,仅2014年,安吉就吸引1200多万人次游客,门票收入一项达2.16亿元,旅游收入127.5亿元。今年上半年,安吉接待游客69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6亿元。

  从生态农业来看,108万亩竹海,每年给农民直接带来11亿元收入。17万亩白茶园,串起15800余户种植户、350家茶叶加工企业、3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整个白茶产业链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人,每年平均为每位农民创收5800元。

  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安吉县生产总值为82.38亿元,财政收入8.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61元。2014年,安吉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5亿元,财政收入50.05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963元和21562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0年年均增幅在11.2%以上,连续10年领跑浙江。同时,预计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

  安吉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充分说明,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有了科学的理念、正确的思路和坚定的行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是能够做到的。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