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基于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野外原位控制试验平台,聚焦经历持续135天(7-11月)的遮雨处理样地(大块孤立出露基岩),以无处理样地为对照,利用碳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方法,跟踪监测分析了喀斯特典型石生环境不同生活型11种木本植物对生长季干旱的响应特征。研究发现,在无连续土层分布但风化基岩层裂隙管道较为发育的石生环境中,植物的用水策略差异不完全取决于常绿落叶等生活型特征。另外,接收自然降雨的不同生活型植物种在生长季期间各项理化指标变异程度较小;而干旱处理样地随着遮雨天数的增加,生境内可利用水分急剧减少,目标物种呈现出明显的两类响应特征。(1)遮雨条件下始终以浅层土壤或风化基岩层中物理深度相对较浅、频繁被雨水补给、氢氧同位素值波动大且易受蒸发影响的“水库”(即动态库)为主要水源的物种,由叶片黎明前水势反映的根区水分环境持续降低,且据正午水势的变异系数、线性混合模型、植物Hydroscape面积等多种定量方法计算结果均显示该类植物的非等水势程度较高,且物种固有水分利用效率较低、胸径普遍较小,干旱致死率较高。(2)遮雨期间能够以物理深度较深、仅能被较大降雨直接补给、基本不受蒸发影响且同位素值相对稳定的“水库”(即稳态库)为主要水源的物种,黎明前和正午水势均相对稳定,属于偏等水势类型植物,该部分物种固有水分利用效率高,且植物个体普遍较大,遮雨试验期间未出现干旱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