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前牙区修复治疗伴牙龈炎症反复发作病例报告-4

2022.1.23

王翠等对9例常规程序牙冠延长术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术后2~9年随访过程中36个位点仅有15.8%~42.1%的位点达到修复体边缘至牙槽嵴顶距离≥3mm的目标。也有的医生建议以术后龈缘为参照,保持龈缘至牙槽嵴顶3mm以上的距离。因此,建议牙冠延长术去骨至肩台边缘下3.5~4mm为宜。

 

2.3术后临时冠阶段发生牙龈炎症

 

牙周基础治疗后,患者戴普通树脂临时冠,由于临时冠边缘粗糙,容易堆积菌斑,故又出现了牙龈红肿、出血情况。经再次洁治后,牙龈炎症得到缓解。牙冠延长术后,患者戴CAD/CAM树脂冠,边缘密合性较好,但仍容易堆积菌斑,造成牙龈红肿、出血。徐君伍提出,冠边缘密合者,约22%发生牙龈炎,不密合者则为100%。同时,不少学者认为,决定修复体边缘密合性最重要的因素是牙体预备的锥度和终止线。因此,及时的重新牙体预备对于解决菌斑堆积也是十分重要的。

 

2.4修复后发生牙龈炎症

 

术后半年进行永久修复,修复后3个月11牙龈缘红肿,探诊出血。有研究表明,上前牙修复后牙龈指数和菌斑指数与修复体边缘至龈缘的距离和修复体边缘至牙槽嵴顶的距离相关。本例患者上前牙冠边缘位于龈下0.5mm以内,边缘密合,与牙槽嵴顶距离>3mm。对患者修复体边缘进行精密的超声和手动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特别强调肩台位置的精细清洁。

 

术后1个月复查,牙龈炎症消退,修复体周围牙周状态良好。固定修复后,冠边缘残留的粘接剂较难彻底清理干净,特别是位于龈下的肩台,这为修复后的牙周健康埋下了隐患。常规的粘接剂清理主要依靠牙线、牙周探诊清理,很难彻底清除。残留在龈下肩台部分的粘接剂会对牙龈造成机械刺激,同时堆积大量的菌斑导致牙龈红肿、出血。因此,我们建议固定修复后,特别是肩台位于龈下的病例应有牙周专业医生进行精细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来彻底清除残留粘接剂。同时,修复粘接后,如有不适应尽早就医。

 

2.5修复的时机

 

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中,对牙周治疗后修复时机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2周至6个月),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牙周基础治疗后4~6周开始最终的修复治疗。有的学者认为,对于不良修复体肩台位于龈下2mm内的前牙,行牙冠延长术后8周开始最终冠修复可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上颌美学要求高,牙冠延长术后牙龈易发生变化,术后早期尽量减少对牙龈的刺激,建议观察数周,待组织重建后,再进行修复治疗。

 

牙冠延长术后1~2周,牙龈的外观已经基本正常,创面新生结缔组织连接龈瓣和骨组织,并形成新的结合上皮,但仍较脆弱,此时可先戴临时冠修复。术后4~6周,组织愈合,龈缘位置基本稳定,有学者认为此时可进行修复,目前国内外文献已有手术同期或术后3周及4~6周进行美学区域修复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报告。

 

Planciunas等认为,牙冠延长术后会出现牙龈退缩,美学区域的修复不得早于6周,一般控制在2个月以后进行。术后患牙松动度和龈缘位置在一定时间内会不断变化,需经6个月以上才能达到一个稳定的牙周组织水平。尤其前牙的唇颊侧,过早修复存在将来发生牙龈退缩的风险,会导致修复体颈缘的暴露,产生继发龋,从而影响美观。Ziada等认为,包含骨切除的牙冠延长术应该在术后6个月再行永久修复,如果仅做了牙龈切除术则2个月后就可修复。Hempton等则认为,牙冠延长术后3个月,牙龈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才能够稳定,建议在此后行永久修复,涉及美容修复的关键部位应在半年后行永久修复。临床观察在术后3、6、12个月进行。

 

牙周治疗后修复时机的选择与牙龈生物型也有密切关系,牙周基础治疗后4~8周(厚龈生物型)或3~6个月(薄龈生物型),牙周软组织完全稳定,是较为理想的修复时机。行牙冠延长术后厚龈生物型6~8周,薄龈生物型4~6个月开始最终的修复治疗。

 

通过本病例,我们建议侵犯生物学宽度的二次修复患者,去骨量尽量达到牙槽嵴顶至牙体修复边缘3mm以上,冠边缘位于龈下0.5mm以内,戴边缘密合的临时牙,术后半年以上进行永久修复。在粘接修复体后,1周内复查,以便检出残留粘接剂的早期临床表现,如牙龈炎症、探诊出血,及时进行精细的龈下刮治,彻底去除残留粘接剂,以保证长期、稳定的疗效。第一次复诊后仍需要在1、3、6个月复诊,如有不适随时复诊。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